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成瘾医学科帮助孩子戒除游戏瘾

       暑假期间,不少青少年长期沉迷游戏,即使开学后也“无法自拔”。高中生小李(化名)由于家庭矛盾频繁、缺乏情感支持,逃避现实并沉迷于手机游戏。为规避防沉迷系统限制,他甚至使用家人的身份证注册账号。每天长达五六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使他成绩大幅下滑、体重减轻,并出现手抖、心慌等生理症状。经过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半年的系统干预,小李的状况已明显改善。

       游戏成瘾的三大特征

       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门诊,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占比约70 ,游戏使用问题就诊人群中,达到“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接近50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达到“游戏成瘾”的标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严国建表示,游戏成瘾主要有三个核心特征——

       行为失控:无法自主控制游戏行为,不顾后果地沉迷游戏;

       耐受性增加:游戏时间和频率逐渐增加,才能获得同等满足;

       戒断反应:停止游戏后出现情绪焦虑、抑郁、易怒或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不适。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且已经持续一段时间,需要及时就诊干预。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严国建强调,游戏成瘾预防的关键在于家庭的理解与陪伴,并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以陪伴代替禁止,用理解替代指责:简单的粗暴禁止往往会加剧冲突,可能引发更强烈的逆反行为。家长可以通过高质量陪伴,如共同运动、阅读等,构建积极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倾听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是由于现实世界中需求未被满足,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扰、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使他们将游戏作为情绪出口。家长需要耐心沟通了解孩子玩游戏的心理动机,从源头解决问题。

       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手机使用:家庭环境对子女行为塑造至关重要。父母自身也应控制手机使用时间,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营造专注、沟通畅通的家庭氛围。

       共同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与其严格打压,不如与孩子协商制定双方认可的玩游戏时间与规则,培养其自律意识。

       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强行打断:如果孩子正处于游戏关键时刻,突然没收手机或关掉电脑极易引发激烈情绪反应。 (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