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内一科诊室里,总能看到科室主任刘大凤与患者轻声细语沟通的场景:说话时,她不疾不徐,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总是等患者完全理解后才继续说下一句。
从医31年,“师者心”与“医者魂”在她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无论是在治疗中,还是在日常沟通中,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
她常说:“热爱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唯有热爱才能坚持,最终都会有所收获,取得成绩。”
“治病救人让我很有成就感”
刘大凤的从医之路,源自一位老师的一句话。
小时候,刘大凤的理想并非成为医生,而是当一名教师。她说:“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梦想成为老师。”然而,这个梦想在一次偶然中发生了改变。
临近高考前,班主任生病住院,许多同学前往医院探望,刘大凤也在其中。“当时看到老师输液时很痛苦,我不自觉地顺着输液管,轻轻地摸了摸她的手。”后来,班主任对她说:“你应该学医,你的性格最适合学医。”
正是这句话,改变了刘大凤的职业道路。当她真正走上这条道路时,她发现自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职业,“医生这份工作让我充满了热情,越做越喜欢。”
1994年,刘大凤正式进入工作岗位;1999年,她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因为深夜陪同患者和家属前往检查,不分昼夜地悉心照料,患者表扬她责任心“超强”。“这种认可,让我深感荣耀。”
有一次,刘大凤在赶公交车时,突然被一位陌生人激动地叫住。“刘医生,你好。很多年前,家人在你们医院住院,你就是她的主管医生。谢谢你!”多年过去,患者的家属依然记得她,甚至认出了她,这句简单的感谢温暖了刘大凤的心。“这可能是件小事,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生这份职业的光荣。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康复出院,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开科就像开垦一片荒地
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大凤不仅是内科的“领头羊”,还是带领团队创设科室的“拓荒者”。
刘大凤坦言:“那时,在传染病医院,医院没有内分泌代谢专业组,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力量,我们所有的医生都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她说,开展内分泌代谢专业,就像开垦一片荒地,不仅要决定种什么,还要想办法让它生长起来。
面对困难,刘大凤和她的团队并没有退缩。通过不断努力,她组建了内分泌代谢的核心力量,2019年,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专业组获得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立项,2022年又顺利通过重点学科验收评审,获得医学重点学科授牌。
此后,内一科心血管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及风湿免疫专业也不断发展起来。
如今,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内科涵盖了内分泌代谢、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等多个亚专业,基本覆盖了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
“我们的目标是将内分泌代谢病学科打造为成都市临床重点专科。”刘大凤说。
为此,科室不仅注重临床业务的拓展,还大力推动科研与教学工作。自2019年以来,刘大凤和她的团队共发表了近50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20篇SCI论文,获得中国营养学会、四川省科技厅及成都市厅局级课题立项12项,获得经费资助90余万元,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科室的学术影响力。自2020年以来,她还指导了16名研究生,进一步推动了科室的人才培养。
“此外,我们还计划打造内分泌代谢/心脑血管诊治中心、老年病诊治中心。先做细,再逐渐做精、做强亚专业,逐步增强科室实力及影响力。”她表示,学科的成长需要不断补齐短板,在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持续提升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患者的信任是前行的动力
曾有位女性患者因全身疼痛,长期卧床四处求医,经过多方治疗症状却不见缓解。最后,她带着厚厚一袋检查资料找到刘大凤。
她焦虑地问:“医生,我最近四年全身疼痛、乏力,甚至连走路都困难,做了CT发现有多处肋骨及椎体骨折,但我没有外伤,难道得了什么重病?”
根据详细检查结果,刘大凤发现患者骨密度低、电解质紊乱严重,且维生素D严重缺乏,诊断其为范科尼综合征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尽管患者曾在多家医院接受治疗,但这些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当患者的病情复杂且反复不愈时,我们通常会重新审视所有细节,反复追问病史。”刘大凤回忆道。经过多次检查和分析,最终确认了患者的病因,并开始针对性治疗。她和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补碱、补钾、补充钙及维生素D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全身疼痛和乏力症状明显缓解,终于能够重新站起来,恢复日常活动。从不能走路到能够独立活动,这样的变化让患者无比感动。
刘大凤感慨:“患者选择来到我们医院,让我负责治疗,是对我和我们医护团队的信任。既然她相信我,我就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