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预制菜”风波背后 让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

西贝“预制菜”风波

       ● 9月10日

       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莜面村,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 9月11日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并表示罗永浩的言论“砸牌子”,将起诉其损害商誉。

       ● 9月12日

       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记者探访西贝后厨发现,部分食材标注“堂食袋装”“保质期24个月”,被网友质疑为预制菜。

       罗永浩在多平台直播,强调“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伪装现做”。

       ● 9月13日

       贾国龙重申“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罗永浩发博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呼吁推动预制菜国标立法。

       ● 9月14日

       贾国龙“道歉”,在行业群内称“应对方式有错,改”,但后续被曝其言论截图后半段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引发罗永浩再次反击。

       罗永浩要求与贾国龙直播对谈“澄清真相”。

       ● 9月15日

       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西贝的事情没完”,质疑贾国龙“智力有问题”,并咨询律师是否起诉对方。

       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的前置加工调整为门店现场加工。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相关调整。


       9月10日,“交个朋友直播间”好物推荐官罗永浩在西贝莜面村就餐后,发文吐槽该店食品“大多为预制菜,又贵又难吃”,该言论迅速引发热议,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对预制菜的定义和餐饮行业透明度展开讨论。

       9月1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针对预制菜引发的全民讨论密集发声,聚焦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及监管问题,呼吁推动行业透明化发展。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相关调整。

       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表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预制”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在餐饮行业发展中也有着很长的历史,比如腌制、卤制等,都是对食材进行预加工,以备后续工艺烹饪或食用的方法。伴随着现代包装工艺的发展,预制菜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完全现场烹饪,预制菜有着显著优势。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卢星(化名)告诉记者,使用预制菜能够提高餐饮企业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快餐等消费场景,预制菜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性价比的消费需求。通过将各类较为耗时的工艺前置,使得餐厅能够在几分钟内复现口味。

       预制菜安不安全、营养如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表示,新鲜食材的营养物质保留更为完整,也更符合人体所需。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要“一棍子打死”,只要生产、运输、保存、烹饪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预制菜就能够满足人体对于热量和营养的需求。

       预制菜为何饱受争议

       9月13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文分析为什么预制菜引发诸多争议。文章分析:

       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新闻,这类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预制菜”就是“劣质菜”的印象。

       其二,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

       其三,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通知》中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

       如何监管预制菜

       9月14日,央视新闻发表文章,围绕“如何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三点建议: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按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控,严把原料质量关,依法查验食用农产品原料的承诺达标合格证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

       加强生产许可管理。修订完善相关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提高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食品原料、工艺等因素对预制菜实施分类许可,严格许可审查和现场核查,严把预制菜生产许可关口。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环节质量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整改到位,形成监管闭环。组织开展预制菜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围绕“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文章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目前消费者普遍关注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情况,《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预制菜原辅料、加工工艺、产品范围、贮藏运输、食用方式等要求从事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

       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

       一是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业内人士建议加快研究国家标准,为预制菜生产、运输、处理等全流程提供参照。同时,鼓励相关企业进行创新,在保鲜、干燥等技术上持续突破,为行业发展赋能。

       二是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在用餐区域的显眼处对预制菜使用情况进行标注,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通过网站、App等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渠道,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三是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申诉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法律人士认为,对于欺骗消费者使用预制菜代替现炒等涉嫌侵权的行为,鼓励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证据,积极维权。同时,对于查实侵权的企业,应依法督促其对广告、标语等作出调整,并给予相应处罚。(据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 [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