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省医院已为百余名患者开展无管微创手术
睡一觉 病灶就离开身体了
□本报记者 杨桅

       近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院”)胸外科病房,38岁的李女士(化名)开心地向前来探诊的记者描述自己前一天手术前后的对比:“我做的是肺结节无管微创手术,麻醉没有插管,术后也没有带引流管。手术时间约3小时,其间我没有任何感觉,就像睡了一觉,病灶就离开身体了。麻醉清醒后也没有特别痛苦的感觉,2小时后就可以喝水、下床行动,和同病房经过插管手术的病友大哥恢复情况相比,真的很轻松。”

       患者痛苦更轻,康复更快

       李女士说的“无管微创”手术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健行教授团队首创,经过30年发展,该技术已成熟运用于胸外科手术。开展该项技术,源于既往临床工作中发现,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科手术,术后易出现咽喉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且苏醒时间长。同时,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又容易引起患者不适和早期活动不便,延缓术后康复。目前,国内部分引进该技术的医疗机构让患者成为“无管微创手术”的获益者。

     “这项技术对麻醉医生要求很高,不仅能让患者免除插管痛苦,还能减少麻醉用药量。”省医院麻醉科主任雷迁介绍:“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前提下,通过精准麻醉与微创操作,避免气管插管,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与舒适度。由于使用短效药物、无药物蓄积,且避免了气管插管刺激,患者苏醒速度显著加快,苏醒质量更高,术后恢复流程更高效,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也更低。因为无须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减少了气道损伤与肺部感染风险,呼吸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尤其对老年患者、合并肺部疾病的特殊人群,优势更显著。”“患者能更早下床,胃肠功能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省医院胸外科护士长虎绍丽解释,“像李女士,住院时间就减少了40 。”

       技术已全面成熟、标准化

     “现在,无管微创技术正从无气管插管向泛无管化迈进。”李女士的主治医生廖贻达告诉记者,“我们致力于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管道的留置数量与时间,提升患者围术期舒适度。”

       基于无管微创技术的成熟应用与良好效果,四川省人民医院已制定明确的未来拓展计划。“无管微创手术自2012年引进到医院后,已为100多名患者成功开展,现在该技术已经全面成熟,可标准化、流程化,将来医院将实施这项技术的手术量化考核,手术适应证也将从胸外科向其他外科拓展。”省医院副院长黄晓波介绍,“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训模式,医院还将推动该技术下沉至医联体单位,并计划申报省级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以专家驻点、远程会诊等方式,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