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甘医生想尽办法控制住孩子的病情……”
“甘医生在宝宝严重贫血、高烧不退的危急时刻,用超高的医术和强烈的责任心,让宝宝转危为安……”
“甘医生对孩子的病情准确判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办公室桌上厚厚的一叠感谢信中,“甘医生”被反复提到,她是儿科一病区医疗组长、副主任医师甘翠美。在患者眼中,她是一位低调、务实的儿科医生;在同事眼中,她是医院儿科发展的“主心骨”“定心丸”“攀登者”,更是儿科急危重症战场上时刻冲锋在前的“战士”。
精准判断 迅速反应
做危急关头的“主心骨”
“医生你快看看我的孩子!”“医生,我的孩子怎么了……”“医生我该怎么办?”……这是甘翠美在急诊工作中最常听到的“求救信号”。而这次被送来的小患者是仅9个月大的乐乐(化名),他全身布满瘀点瘀斑,还不会说话,家长也焦急得说不清具体情况。
甘翠美第一时间排查出血原因。看到检验科紧急化验结果中的危急值——血小板计数仅8.00×109/L(正常应为100~300×109/L)后,她结合经验第一时间作出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且已经是重症了,随时可能发生致命的颅内出血或重要脏器大出血。
医院立即启动抢救方案。甘翠美组织医护团队为乐乐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紧急注射药物、持续监测出血情况、与家长沟通解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好消息传来:乐乐身上的出血点没有新增,原有瘀斑颜色明显变淡,最关键的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显著回升。在医护团队两天的精心照护下,乐乐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脸上再次出现天真烂漫的笑容。
面对孩子们“不会说”“说不清”的特殊诊疗情境,甘翠美早已练就出一双鹰隼般的眼睛和一颗极度敏感的心。从患儿细微的表情变化、异常的肢体动作和呼吸频率,甚至家属的只言片语中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这对医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而甘翠美每次都能在危急关头精准判断、迅速反应,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儿救治效率。
跨科联动 精准施治
做团队协作的“定心丸”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甘翠美说。
在医疗救护中,团队协作能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急危重症救治效率。在甘翠美的带领下,儿科建立了完善的多学科协作机制,与儿童保健科、中医科、外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等建立应急联动。作为“定心丸”的她,总是能在第一时间给出精准判断和专业指导。
17个月的明明(化名)被送入医院时,小小的身体正经历着一场凶险的“内耗”:高烧超48小时、面色苍白、眼睑浮肿、小便茶色、皮肤黄染、血红蛋白24小时内暴跌至57g/L……甘翠美结合相关指标作出精准诊断——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危象合并感染。面对这一棘手情况,甘翠美没有慌乱,而是有序指导团队成员立即开展多学科联合救治:“你马上完善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Coombs试验……越快越好”“联系一下输血科,备好血源”“你重点监测肾功能,肾脏不能出问题”“孩子肺部也有感染,尽早把抗生素加上”“今晚重点看一下这个孩子,给家长讲一下护理注意事项”……甘翠美音调不高,却铿锵有力、稳定人心。在她的合理安排下,医护团队分工协作,经过8个昼夜,明明唇色重现红润、体温逐渐稳定,各项指标好转,顺利出院。家长送来满满一页手写的感谢信。
这次,感谢信中除了甘翠美的名字,还多了“黄医生”(黄晓)、“蔡医生”(蔡松林)、“张医生”(张宇)等名字,一个个被郑重写下的名字,温暖了患者和家属那段艰难的日子。
迎难而上 紧跟前沿
做勇往直前的“攀登者”
对于自己热爱的儿科,甘翠美每次说起来,都眼含热泪且目光坚定:“我扎根儿科15年了,我们守护的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稚嫩、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这份职责重如山。”作为郫都区医学会儿科分会会员、郫都区儿科医疗质控中心成员、郫都区产儿急救专家,甘翠美一直用纯净的心、赤诚的爱对待这份事业。
甘翠美先后多次前往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修学习,熟练掌握CVC(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儿科重症临床处理技能,并手把手带教科室成员;对儿科方面的新版共识、前沿指南等,她总是第一时间总结记录,通过晨交班、科务会、病例讨论会等分享给大家;她潜心科研,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8例儿童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分析》,并组织团队申报多项课题。
“医学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我愿做一名永远在路上的攀登者。”在甘翠美的影响带动下,医院儿科的学术氛围、科研氛围日渐浓厚,交流文献、讨论病例、拍摄科普视频……曾经觉得“科研离临床很远”的年轻医生,如今也主动加入研究团队,共同稳步向前。
不张扬、不浮躁,把心思全部投入诊室里、病床前、书本上,在日复一日的临床实践中,甘翠美把“医生”两个字磨得温润而有力量,她就像一把火炬,在儿科急危重症的战场上尽情燃烧。 (刘予坤 张倩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