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部分孩子“收心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仍与游戏紧密挂钩,上述“硬核戒游”方式是否真能见效?家长该如何科学应对孩子的游戏娱乐与沉迷问题?带着疑问,记者专访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蒲丽,为家长们拆解“游戏瘾”背后的逻辑与破局之道。
初中生小明(化名)迷恋上了游戏,他对父亲说,想当一名电竞职业选手。一开始,父亲觉得这想法完全不靠谱,因为他认为儿子玩游戏玩得比自己还烂,根本不是当职业选手的料,每天花几个小时打游戏,完全就是逃避学习。于是,今年暑假,他带着儿子参加了“电竞俱乐部”,为将来成为职业电竞选手打基础。
第一天还很正常,小明7点起床,然后按照电竞选手课表进行训练。但,一练就是一天,吃饭、上厕所和跑操是他唯一休息的时候。下午5点,因为一直在电脑边训练,他的手开始抖,手指开始疼。接下来几天的训练,小明已经没有了刚来时的精气神,一直唉声叹气。最重要的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一点游戏天赋——测反应测手速的成绩,和职业选手相差甚远,合格都够不上。这让小明很是挫败。同时,班上经常会有真正的职业选手来分享过往经历,分享他们的训练过程和比赛时面临的心理压力。小明突然理解了自己和职业选手的差距,也明白了这些差距不是靠后天努力就能赶上的。
“祛魅”后,小明退出了“电竞俱乐部”,回归了正常生活。
原来,小明加入的这家“电竞俱乐部”实际是一家俱乐部的“电竞劝退班”,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其开设的目的是解决孩子们沉迷游戏的问题。“劝退班”模拟真实职业选手的训练日常,费用按照孩子的网瘾程度来定,22天费用约1万元。由于训练强度大且枯燥,有的孩子只上了一天就崩溃了,哭着想回家。
“电竞劝退”能破偏差
但难除沉迷病根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竞劝退’是利弊并存的‘双刃剑’。”蒲丽告诉记者,其核心价值在于“认知重构”——不少沉迷游戏的未成年人误解“电竞职业”,认为“玩得好就能成职业选手”,却忽视职业电竞的高强度训练、残酷竞争与天赋门槛。通过与职业选手直面对抗,孩子能直观感受业余与职业的差距,这种“现实冲击”会让他们重新评估游戏价值。
“尤其对两类孩子可能有效:一是把‘电竞梦’当作逃避学习压力的借口的孩子,二是对自身游戏能力严重误判的孩子。”蒲丽解释,当孩子为“电竞梦”投入时间却屡屡受挫时,会产生“高成本失败”的心理暗示,进而降低游戏兴趣,甚至主动减少游戏时间。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蒲丽提醒家长,青少年游戏成瘾是“症状”而非“病根”:“很多机构只解决‘孩子不想玩游戏’的表层问题,没触及深层需求。”若孩子沉迷游戏源于家庭沟通不畅、现实社交受挫,或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电竞劝退”不仅无效,还可能伤害自尊心——尤其是年龄小、内心敏感的孩子,高强度对战的挫败感可能加剧自我否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对抗。
孩子为啥爱玩游戏
主要问题或在家庭
家长常问“孩子为何沉迷游戏”,答案往往藏在日常生活中。”蒲丽结合临床案例给出核心诱因:
首要因素是家庭沟通错位。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玩游戏就严厉制止,导致孩子“暴跳如雷”;有的家长因工作忙对孩子“疏于关心”,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便转向游戏寻找陪伴。
心理需求缺失是关键推手。未成年人情绪调节能力弱,遭遇学业压力大、校园社交受挫等问题,游戏就成了“情绪出口”。“因为游戏能让人暂时忘忧——升级、赢比赛能立刻获得成就感,这种‘即时反馈’比‘努力很久才见成绩’更有吸引力。”
此外,不少家庭遵守未成年人游戏时间规定(休息日每日1~2小时),但孩子也没转向学习,反而沉迷短视频。短视频的“划屏换内容”契合未成年人“即时满足优先于延迟满足”的大脑发育特点。“当游戏时间被限制,孩子会本能找替代载体。若孩子遇升学、转学等环境变化,也会通过刷短视频“逃避压力”“找共同话题”,避免被孤立。
孩子沉迷原因可分为三类:约三成因成绩下滑、现实中缺乏成就感;三成因校园人际关系差,在游戏社群找归属感;最后三成因长期压力未疏导,游戏成唯一情绪缓解方式。
从共情到干预
别把小事拖大
“应对孩子游戏问题,首先要改变‘把责任全推给游戏’的心态。”蒲丽提醒家长,合理游戏对孩子有益——益智游戏锻炼思维,合作类游戏培养团队意识,“问题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孩子是否因游戏偏离‘正常生活轨道’。”她建议家长:
降低期待,保持耐心:解决游戏成瘾非一朝一夕之功,部分孩子需较长时间调整,家长切忌因短期无果而焦虑放弃。
接纳情绪,温和沟通:孩子因游戏对抗时,家长先要理解和共情,比如“突然不让玩肯定难受”,再协商规则,避免激化矛盾。
稳定自身情绪:家长若焦虑暴躁,易加剧亲子冲突,需先调节自身情绪,为孩子提供稳定支持。
及时就医评估:若孩子出现“不上学、社交回避、自伤念头”等情况,立即带其到正规医院儿童心理门诊或精神科评估,早干预可减轻痛苦。
配合科学治疗:依据评估结果,采用个体或家庭心理治疗,必要时遵医嘱用药;若孩子不愿就诊,家长可先参与治疗,改善沟通方式与家庭环境。
蒲丽最后提醒,“‘电竞劝退’或兴趣班只是辅助手段,只有解决孩子的深层需求,才能让他们真正回归健康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