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某月子中心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名出生仅29天的婴儿,因月嫂看护疏忽,从1米多高的护理台摔落,导致颅内出血、腿部骨折,最终被送入ICU抢救。
而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摔到头”是儿童意外中最常见、也最让家长紧张的情形之一。
小小的身体从并不算高的地方跌落,竟可能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这是因为,婴幼儿头部重量占比较大、颅骨尚未完全骨化,一旦摔倒、坠床,头部首当其冲,颅内出血等严重损伤风险远高于成人。
如何第一时间识别危险信号?什么情况下必须立即就医?又该怎么预防这类意外发生?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有关“孩子摔到头”的那些必须要知道的事。
孩子摔跌后 有这些症状需立即就医
万一发生摔跌意外,家长千万不要慌乱。摔跌后一定要密切观察,重点不是摔了多高,而是摔后孩子出现了什么表现。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危险信号”,建议立即就医:精神状态变差,哭闹后突然安静、嗜睡、难以唤醒、表情淡漠、不爱动也不爱玩;出现频繁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或进奶量/进食量明显下降;脸色不好看,显得苍白或发灰;眼睛出现异常:频繁瞪眼、双眼凝视、瞳孔大小不一或对光线反应迟钝;出现惊厥(抽搐)行为。
以上这些症状都可能提示颅内压力增高,是颅内出血的典型表现,千万不能“再观察看看”。“小婴儿骨缝没有闭合,在颅内出血后会慢慢堆积,造成脑容积的增加,逐渐出现哭闹不安、烦躁、惊厥的症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潘异介绍,除了颅内损伤,最常见的外伤情况还有头皮血肿,即摔跌后头上起个大包,记住一个重要原则:不要揉!不要按!按压和揉搓会加重皮下出血,让肿包更大。
正确做法是:立即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敷袋,轻轻敷在肿包上,每次15分钟左右,多次冷敷有助于血管收缩、减轻肿胀。
潘异补充道,受到孩子摔倒后着地位置影响,一些孩子可能还会发生手脚骨折,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整体情况。
送医路上 做好这三件事情尤为重要
在去医院的路上,家长的冷静处置至关重要,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征情况,便于到院后和医生沟通,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伤情。“送医途中,我们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情况和脸色以及检查眼神。”潘异表示。送医途中要让孩子保持平稳姿势,切忌在途中喂水或喂食,以免发生误吸造成二次伤害。平稳均匀的呼吸是好的迹象。如果发现孩子呼吸变得忽快忽慢、脸色苍白,提示呼吸中枢受损,情况可能严重。观察瞳孔变化,在光线变化处,观察孩子的瞳孔。正常情况下两侧瞳孔应等大,并在光线下迅速收缩。如果出现大小不一或对光没反应,是危急的征兆。
到了医院 医生会给孩子做哪些检查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首先为孩子做全面的体格检查:活动孩子的手脚,判断是否存在因骨折或脱臼引起的活动障碍和疼痛,摸摸头部和颈椎,然后根据小朋友的反应和家长的描述,选择适合病情评估的检查方案,比如X片或CT。对于频繁呕吐的孩子,除了常规的头部检测,医生还可能进行对腹部的检查,以及抽血做生化排除并发症或其他问题。
最后,潘医生将40字箴言送给大家:
◆边观察,边安抚,看看精神和反应
◆轻轻抱,轻轻摸,头皮水肿不按压
◆脸色呼吸都要看,及时送医不延误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这些知识,但更希望你们永远都用不上。
延伸阅读
预防跌落伤害
守护宝宝成长每一步
宝宝的每一步探索都充满活力,但跌跌撞撞的“小意外”可能暗藏风险。所有的意外,预防高于一切。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活动特点不同,让我们一起解锁各种防跌小妙招,为宝贝们的探险之路加层“保护罩”吧。
0~1岁(学坐学爬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像刚发芽的小苗,颈部和肢体力量还在发育,翻身、独坐时平衡不稳,容易从高处滑落或被小物件绊倒。
不离视线:换尿布、喂奶时,哪怕几秒钟也不要让宝宝独自留在婴儿床、尿布台等高处,宝宝突然翻身就可能发生跌落。
床栏防护:婴儿床护栏要随时锁紧,高度需超过宝宝站立时的肩部,避免宝宝攀爬翻越;床垫与床栏间隙不能超过2指宽,防止肢体卡入。
地面清障:移除地面的小玩具、电线等杂物,避免宝宝爬行时被绊倒;浴室、厨房等易湿区域铺防滑垫,降低滑倒风险。
1~3岁(学步跑跳阶段)
宝宝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扩大,但动作协调性不足,加上好奇心驱使爱攀爬,容易发生碰撞或高处坠落。
家具固定:书架、衣柜等重型家具要固定在墙面,防止宝宝攀爬时倾倒;桌角、柜边安装防撞条,减少碰撞伤害。
楼梯防护:楼梯口安装安全门,阻止宝宝独自上下;台阶铺设防滑垫,边缘可贴荧光条,增强夜间辨识度。
门窗安全:窗户安装限位器,开启宽度不超过10厘米,避免宝宝探身爬出;沙发、床等高处不允许蹦跳,减少跌落风险。
3~6岁(运动活跃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活泼好动,喜欢追逐打闹,在户外或公共场所跌倒风险增加,需结合行为引导做好防护。
行为规范:告诉宝宝不在湿滑地面(如瓷砖、雨后操场)奔跑,上下楼梯要扶扶手、不推挤,避免在台阶边缘、斜坡等危险区域玩耍。
着装要求:穿合脚的防滑鞋,鞋底纹路清晰,避免穿拖鞋、洞洞鞋等易打滑的鞋子,减少跌倒可能。
户外看护:在游乐场、商场等场所,家长要时刻关注宝宝动向,远离碎石堆、积水坑等隐患区域;玩耍时避免过度疲劳,防止动作协调性下降。(据岳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