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体检都说正常,怎么突然就中风了,医生还说是房颤引起的?”在临床工作中不乏这样的疑问。其实,心脏就像我们身体的发动机,它跳动的节奏非常重要。有一种叫“房颤”的心脏问题,就是心脏跳得又快又乱,不仅会让人心慌、气短、没力气等不适,更可怕的是,它会显著增加脑卒中(中风)、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的房颤都会“大张旗鼓”地宣告自己。有一类房颤如同潜行的“幽灵”,行踪诡秘,不易被察觉——“隐形”房颤。它们真的更可怕吗?为何常规体检也可能“失手”?如何捕捉到这些“神出鬼没”的异常信号呢?
为啥“隐形”房颤更可怕
啥是“隐形”房颤呢?
阵发性房颤:就像个“兼职捣蛋鬼”,不是天天来,偶尔发作一次,每次持续时间可能几分钟到几天不等,然后自己又恢复正常了。你去体检做心电图时,它刚好“休假”,自然抓不到现行。
无症状房颤:这就更“狡猾”了!有些人就算房颤发作,自己也几乎没啥感觉,或者症状非常轻微、不典型(比如只是觉得有点累、活动耐力下降),很容易被忽视。
为啥说它们可能更可怕?
发现晚,治疗迟:因为“隐形”,不容易被及时发现。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就是容易在心房里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跑到大脑,就可能引发脑中风。可怕的是,无论有无症状,持续性还是阵发性房颤,其引发中风的风险都是一样的。长期或反复发作的房颤,即使无症状,也可能逐渐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的重塑,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影响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和寿命。
体检正常≠高枕无忧
常规体检做的心电图,一般只记录检查当时几十秒到几分钟的心跳情况。它就像给你的心脏拍了张“快照”。如果房颤刚好没在那个时间点发作,这张“快照”自然显示正常。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心脏一直都那么“乖巧听话”。
教你三招抓房颤
听懂身体报警声:除了心慌,这些信号也要注意。那些反复出现的、无法解释的疲劳,乏力、头晕、眼前发黑、活动后气短,或者感觉心跳“咯噔”一下、不整齐等。记录“作案”情况: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多久?在做什么?
学会“摸心跳”:方法:安静坐下,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搭在手腕靠近大拇指一侧的动脉上(桡动脉),感受脉搏的跳动。正常心跳脉搏是规律、均匀的。如果你摸到的脉搏时快时慢、强弱不一、完全没有规律,就像“乱打鼓点”,那就要高度警惕了。哪怕你当时没啥特别难受的感觉。每天早晚各摸一次,不舒服时更要摸。
借助科技“捕快”:动态心电图(Holter):疑有阵发性房颤,可佩戴一个能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心跳的“随身听”——Holter。它能捕捉到那些“一闪而过”的异常心律。事件记录器/可穿戴设备:对于更少发作的房颤,还有更长时间的监测设备,一些智能手表、手环具备了心律不齐提示功能(但需要医生确认)。
房颤的高危人群
年龄增大(尤其是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如冠心病、心衰、瓣膜病)、甲亢、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憋气)、长期大量饮酒等,都是房颤的高危因素。如果您属于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心律状况,定期体检。
重要提醒:即使体检正常,如果出现半边身体发麻、说话突然不清楚、不明原因摔倒要马上去医院。
保护心脏小贴士:控制血压;保持健康体重;少喝酒;治疗打呼噜。
体检就像考试,考得好不代表平时都学得好。心脏健康需要天天关注,学会这些方法,及时发现“隐形”的房颤。多一分小心,就多一分安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