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消化道穿孔 把握黄金治疗时间
□白纪民

       当人体消化道的某一处突然出现破口,消化液、食物残渣乃至粪便便会像失控的洪流般涌入无菌的腹腔,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这种被称为“消化道穿孔”的急症,如同体内发生的一场“爆破”,若不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干预,短短数小时就可能从局部感染进展为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了解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掌握黄金救治的关键节点,或许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赢得生机。

       什么是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从口腔延续至肛门,由食管、胃、小肠、结肠等多个器官组成,其管壁由黏膜层、肌层等构成,正常情况下能耐受消化液的腐蚀和食物的摩擦。但在某些病理因素长期作用下,管壁组织会逐渐受损,最终在某个“临界点”发生破裂。

       胃溃疡是胃穿孔最常见的元凶,小肠穿孔则多与肠溃疡、肠梗阻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穿孔并非毫无征兆。约70 的患者在穿孔前数天会出现原有腹痛加重的情况,胃溃疡患者可能表现为餐后疼痛加剧,十二指肠溃疡则多为空腹时的烧灼感。这些“预警信号”若被忽视,就可能错过预防穿孔的最后机会。

       把握黄金治疗时间

       医学上把穿孔后的6~8小时定义为黄金治疗时间,这绝非主观划分,而是基于腹腔感染的发展规律。每多拖延1小时,患者的死亡率就会上升5 ,这个数据背后是人体防御系统从有效到崩溃的全过程。

       穿孔发生瞬间,高浓度胃酸或肠液涌入腹腔,会立即引发化学性腹膜炎。患者会感到“刀割样”剧痛,这种疼痛极具特征——从穿孔部位迅速蔓延至全腹,咳嗽或翻身时会明显加剧,就像有无数根针在刺腹膜。此时若能手术,清除污染物并修补破口,康复率可达90 以上。

       穿孔3~6小时后,局势开始恶化。腹腔内的细菌(主要来自肠道菌群)在适宜环境中大量繁殖,化学性腹膜炎逐渐转化为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发热、心率加快等全身反应,腹部按压时像摸“木板”一样坚硬(医学上称为“板状腹”),这是腹膜强烈收缩的保护性反应。

       超过8小时,感染会突破腹腔屏障侵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性休克。此时患者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即便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会飙升至50 ,死亡率是黄金时间内手术者的3倍。

       识别穿孔信号

       突发性剧烈腹痛:穿孔引发的疼痛是“撕裂级”的,患者常被迫保持蜷曲体位,无法直腰。这种疼痛不会随休息缓解,反而会因身体活动加重。

       腹部体征:医生触诊时会发现“板状腹”,即腹壁因腹膜强烈收缩而变硬;按压后突然抬手,疼痛会骤然加剧(反跳痛),这两个体征结合,基本可锁定腹腔内的严重炎症。

       伴随症状:80 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部分带血丝;肠穿孔者可能停止排便排气;感染加重后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等休克前兆。老年人和长期服用激素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精神萎靡或轻微腹胀,这类“沉默性穿孔”更具危险性。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中的2项以上,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而非自行服药或等待“缓解”。记住,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是绝对的禁忌。

       紧急救治路径

       快速诊断:医生会先通过病史和体征判断,随后立位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70 患者的膈下游离气体——这是消化道气体漏入腹腔的直接证据。若X线阴性,腹部CT能精准定位穿孔部位,准确率达95 以上,还能评估腹腔污染程度。

       术前准备:患者需立即禁食,插入胃管抽出胃内容物,减少腹腔污染;同时快速输液纠正休克,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胃、十二指肠穿孔多采用腹腔镜修补,创伤小、恢复快;结肠穿孔因污染重,可能需先造瘘分流,待感染控制后再二次手术。无论哪种术式,彻底清除腹腔内的脓液和污染物是核心。

       预防大于治疗

       胃溃疡患者需规范治疗:服用抑酸药4~8周,根除幽门螺杆菌,每年复查胃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者,应加用胃黏膜保护剂,选择肠溶剂型;避免酗酒和暴饮暴食,减少消化道负担;老年人定期检查肠道,及时处理结肠憩室炎等隐患。

       结语:消化道穿孔的救治,考验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患者对急症的认知与反应速度。记住,那黄金8小时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改写生命的结局。当身体发出求救信号时,你的果断行动,就是最好的自救。(临沂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急诊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