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要等到处暑之后。此时,天气逐渐转凉,人们需要调整生活习惯来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挑战。
处暑后,身体最怕五件事
一怕:睡得少
暑后入秋,燥热耗气伤阴,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
建议:处暑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
二怕:肚子受寒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初秋虽然不冷,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
建议:夜晚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三怕:开窗少
初秋气温已经转凉,这时候应该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
建议: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四怕:乱贴秋膘
相比于肉类匮乏的古代,我们现在每天都可以随意选择各种各样的肉类,这时候再盲目“贴秋膘”,就会带来肥胖和超重的问题。
尤其是秋冬季节,相比春夏两季,我们平均每天会多摄入220千卡的热量,更容易发胖。
建议:不要食用太多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五怕:过量运动
初秋后天气转凉,忍不住跑出去运动。适量运动是好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但如果过量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会伤身。
建议: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处暑饮食,要多吃“三菜”
一吃:豇豆空心菜豆腐汤
处暑节气,虽然已经是初秋,但此时体内还存有湿气,养生的重点是祛湿补气。
因此,推荐一道“出伏送暑汤”——豇豆空心菜豆腐汤,既祛湿又补气。清热祛湿、健脾胃,很适合这个季节食用,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都可食用。
二吃:苦瓜炒鸡蛋
在这个交替的季节,既要祛湿,又要防燥,建议大家多吃三种瓜,分别是冬瓜、苦瓜和丝瓜。
苦瓜和丝瓜能起到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推荐苦瓜炒鸡蛋。不过,苦瓜偏寒凉,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
三吃:冬瓜汆丸子
猪肉本身就具有润燥的作用,冬瓜很利尿,同时营养丰富,弥补因夏季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而带来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
处暑最忌三个习惯
一忌:短裤背心继续穿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如果继续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二忌:凉席还不撤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
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着凉席的,是时候应该撤下来了。否则,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
三忌:吃生冷食物
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初秋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热药膳对于身体自然很有好处。(本版文字据《中国中医药报》、人民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