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通过邮票、邮戳、主题邮局等,可以让更多的世人深入认识二十四节气,了解中国文化。
2018年8月7日,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一套6枚,其中第二枚邮票名为“处暑”。邮票内容是农民在场院里对新打下的稻谷进行簸扬、筛场。画面右侧,一旁敞开的箩筐里,一只公鸡站在筐沿上啄食,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旁边吃地上洒落的谷物。画面左侧,一人双手将装满稻谷的簸箕举过头顶,轻轻摇动,使簸箕中的稻谷从高处如瀑布般流下,让风吹走秕谷,描绘了农民晾晒农作物的丰收场景。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表示三伏将过,夏尽秋至。不过,处暑时节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炎热现象已基本缓解,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
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其中,“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榖”“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仓廪”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处暑时节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秋老虎,毒如虎。”处暑时节,承炎夏之余气,仍蕴有温热湿邪,加之季节变换,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脾胃失于运化、肺肾失于濡养,易患咽干不适、脾肺失调等症,致使四肢乏力、昏沉欲睡、食欲不振、少食不饥,即所谓的“秋燥”“秋乏”。此时,应及时调整起居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以饮食补充能量;口味清淡,不宜偏嗜;多食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梨等健脾养胃之物,以缓解秋燥,滋阴养肺,清利咽喉。
(本版文字据《中国中医药报》、人民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