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8岁女孩成“榜一大姐”
未成年人“打赏”乱象怎么应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频繁接触各类互联网视频平台,一些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充值游戏、打赏主播的案件也随之频频发生,引发社会关注。

       未成年人大额“打赏”事件频发

       据媒体报道,尼某年仅8岁的女儿经常在家拿父母的手机玩,父母使用手机付款转账输入密码时没有避讳女儿,女儿便记住了支付密码。后来,女儿在手机上使用某平台时,偶然进入一个直播间,被主播热情的称呼和夸张的表演吸引,看到别人刷礼物后,也学其他人为主播刷起了“火箭”等虚拟礼物。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多个直播间的“榜一大姐”。近期,急需用钱给雇工结账的尼某才发现账户存款余额仅剩50元,7万多元存款不翼而飞,便心急如焚地报了警。

       经核查,短短两个月内,这名“榜一大姐”在某平台频繁向主播进行“打赏”,金额高达71803元人民币。所幸,经过民警协调,损失得以挽回。

       此类事件并不是个例。

       今年6月底,李女士报警称其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民警核实发现,原来李女士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为方便日常网购便让其9岁女儿将银行卡与手机进行绑定且支付密码由其女儿进行管理。在李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其女儿先后给某平台主播打赏累计2.6万余元。民警第一时间帮助李女士联系平台客服,并根据客服提供的信息找到网络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沟通处理。最终平台将钱款全额退回。

       小王的父母一同经营超市,因离家较远为了方便照看超市生意就居住在超市内,偶尔回家照顾小王。年仅13岁的小王使用妈妈留在家中的手机在某短视频社交软件观看短视频,两个月内,不断在该平台充值并向该软件中的多名网络主播打赏共计8万余元。

       ……

     “未成年人打赏”有关的案例已屡见不鲜。一些未成年人缺乏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受到直播平台的诱导和影响,沉迷于网络直播,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还消费大笔金钱向网络主播进行打赏,引发社会关注。

     “打赏”发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联系官方客服。对于未成年充值游戏、打赏主播,先联系官方客服,提供保存孩子在游戏内的充值记录、打赏记录,包括充值时间、金额等信息。保留支付平台的交易记录和支付凭证,以证明充值行为的真实性。准备孩子的身份证明材料,如户口本、身份证等,申请退费。

       拨打12315消费者热线。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进行投诉,或者在微信小程序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进行投诉,提供充值记录、游戏账号、身份等信息,把事情经过描述清楚,进行维权投诉。

       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警。收集好相关证据,及时前往所在地公安机关向警方求助。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大额“打赏”

       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过度沉迷于网络,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无论是平台还是家长,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

       平台:加强监管 筑牢防线

       在多起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事件中,平台退款是值得肯定的。但退费机制再完善,终究是事后补救,关键还在于把好直播“打赏”入口关。未成年人的支付行为往往带有鲜明的“非成年人特征”,强化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未成年人用户,是平台的责任所在。平台防线的价值不仅在于事后退款时的爽快,更在于用技术在“火箭”升空前识别出“打赏”背后稚嫩的小手。

       首先,完善实名认证。直播平台应实行严格的实名认证制度,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确保账号与真实身份相对应。一旦发现有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打赏或不当消费,平台就能及时进行制止。

       其次,完善“青少年保护模式”。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的在线时长和消费行为,防止他们沉溺于网络世界。

       同时,完善打赏消费时的人脸识别技术。除了实名认证外,平台还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来加强监管。在用户进行打赏或充值时,平台可以要求用户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以确保操作是由真实、合法的用户本人完成的。

       最后,对主播进行严格监管。严厉禁止其诱导未成年人消费。

       家长:加强教育、引导与陪伴

       未成年人巨额“打赏”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监管的缺失。孩子持续用父母手机“打赏”,家长为何都没有发现?这起事件也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手机使用和支付行为的关注。

       一方面,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明白网络世界中的“打赏”并非简单的“送礼物”,而是需要付出真实的金钱。同时,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让他们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应珍惜每一分钱。此外,家长还应引导孩子了解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风险,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家长应增加对孩子的陪伴。许多儿童沉迷网络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家长的陪伴。当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或其他原因,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注时,孩子便可能在网络中寻找慰藉和满足。家长可以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限制,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和其他有益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降低沉迷网络的风险。(综合《中国教育报》《法治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