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临床一线勇攀医学高峰;他们,于教学园地悉心培育桃李;他们,在科研领域锐意开拓创新。在2025年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尊医重卫风尚,增强医师的使命感与职业荣誉感,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评选出8名“仁济优秀医师”,并联合《大众健康报》推出专题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近这8位代表,领略他们守护生命的仁心仁术与熠熠风采!
冯燕艳:医者父母心,医病更要医心。
冯燕艳,皮肤科主任,深耕皮肤性病临床20余年。她以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热忱服务患者,为外地患者加号、亲自主刀激光治疗是常态,手机里存着所有随访患者的名单。她关注患者心理,深耕银屑病、玫瑰痤疮诊疗,2019年开设玫瑰痤疮专病门诊,服务患者超5000人,建群管理1200余人。她推动科研转化,牵头创建脱发门诊,研发制剂,主持课题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等,带领科室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她以初心诠释医者仁心,是患者心中的“皮肤卫士”。
彭小东:地里长了杂草,咱们一步步清理,土壤还能慢慢变肥沃。
彭小东,肿瘤科主任,从医多年,他以仁心为灯,在与肿瘤的对抗中,为绝望者照亮前路;以仁术为剑,指挥多学科精密协作,于生命悬崖夺回生机。面对“最难攻克”的癌症,他运筹帷幄,创造远超预期的生命奇迹;在患者心灵的战场,他俯身倾听,善喻善导,是对抗病魔和未知的“心灵摆渡人”。他带领团队以精湛医术与深沉悲悯的双翼,托举患者对生活的渴望,与患者并肩共赴一场场庄重的生命之约。
龚亮:别怕,我们一起把丢掉的字句捡回来。
龚亮,神经内科博士,专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多年。他因目睹患者记忆流失之痛,毅然投身这一“无根治之法”的领域。曾远赴哈佛求学,锚定个体化脑功能调控方向。为突破瓶颈,他用12T硬盘存储患者资料,克服认知误区、多方协调等难题,从休息中挤时间深耕。最终研发“基于个体化蓝斑脑功能连接靶点的TMS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技术并获国家级新技术立项,该技术让早期认知障碍患者重燃希望。
胡晓波:您的每一次顺畅呼吸,都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胡晓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25年深耕呼吸道健康领域。他突破高难度支气管镜“冰刀”技术,去年一年带领团队完成5000例“修肺”手术,科室连续三年居全省医疗服务质量第二。他牵头组建肺康复MDT(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慢阻肺患者的肺康复保驾护航,让其找回正常生活节奏。他破除健康认知误区,推动同质化医疗,获两项国家级专利,以科研促技术下沉。从毫米间的精准操作到跨越地域的服务延伸,他用专业守护患者的每一次呼吸,让“自由喘气”从奢望变成日常。
卜君:愿每个人都有更好的健康、更好的生活。
卜君,普外一科常务副主任,从医18年坚守“仁爱济民”初心。他以精准手术守护生命,手术零事故;以临床科研惠及患者,改良技术降风险。抗震救灾、抗疫前线,危难时刻总有他的身影。他视患者信任为至宝,以医者温度化解病痛,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荣誉加身仍自省,言传身教传医德。他用手术刀镌刻责任,以坚守诠释医者担当,让医学的温度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延绵流淌。
王丰平:我们不希望患者的后半生都必须依靠透析机活着。
王丰平,肾内科主任,他用创新管理改变慢性肾病防治格局。他建立的全程管理中心为各期患者提供全病程的医疗服务;他深耕科研教学,推动学科发展;他拓展区域协作,提升基层防治能力。从精准诊疗到循证管理,他始终秉持“让疾病及时刹车”的信念。作为医者,他技术精湛、待患如亲;作为学者,他勤勉钻研、著作丰硕;作为带头人,他引领团队、培养人才。他以卓越的专业成就和从医理念,诠释了的责任与担当!
阳光:每双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唯有敬畏方能不负所托。
阳光,眼科主任,他是高原“点灯人”,奔赴400公里外的炉霍,48小时完成28台白内障手术,用1.8毫米切口为藏族群众重绘色彩;他是学术领航者,开创院内首例玻璃体切除术,发表高水平论文,培育眼科人才,让技术成果惠及更多患者;他是手术匠人,5万例显微手术零差错,以3D技术攻克复杂眼病,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他以仁心为灯,以匠心为刃,刺破患者眼底的黑暗,还他们生命绚烂的彩虹。
李志刚:生命至上,使命必达。
李志刚,心血管内科医生,他以仁心践行“生命为号,使命必达”。疾驰的列车上,他跪地施救,与时间赛跑,沉稳地用专业知识为昏迷乘客筑起生命防线,彰显医者本能。深耕临床,10余篇核心论文探索心脑血管奥秘,参编专著助力学科发展;多年来科普不辍,以通俗文字破除健康误区,让医学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他在危急时刻与日常坚守中,诠释着“不断学习,服务患者”的铮铮誓言,仁心与担当如影随形。(本报记者 侯文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