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 杨勇
守着时钟的 “普通人”
□杜文杰 本报记者 陈健

     “急救不是奇迹,是有人时刻准备着。”总说自己很平凡的杨勇,用十年坚守证明:把每一秒都用到极致,把每一个普通人放在心中,就是最动人的不凡。

       凌晨3点,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打破寂静。34岁的杨勇跪在抢救床上,双手按压的频率稳定在每分钟100次,汗水顺着口罩系带浸透白大褂。这个在生死线上奔忙了十年的急诊科副主任,总说自己不过是个“守着时钟的普通人”。

     “杨医生,车祸伤员血压掉了!”护士的呼喊声未落,杨勇已抓起喉镜冲过去。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胸腔闭式引流,三个动作在90秒内完成,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曲线迅速回升。这样的场景,在他十年职业生涯里重复了无数次。

       2023年石棉地震救援中,余震不断的帐篷里,他跪着为伤员做开胸按压。水泥地上的碎石嵌进膝盖,直到救出人来才发现血浸透了裤管。“急救拼的就是反应速度,慢一秒可能就是一条命。”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却从没提过自己为练插管技术,在模拟教具上磨破了30多双手套。

       作为华西医院进修归来的“技术控”,他带教的急救团队在省级比赛中拿过三连冠。但更让他骄傲的是,基层卫生院的学员能独立完成心梗抢救了。“教别人多掌握一分本事,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他自费买了人体模型,塞进后备厢走遍雅安所有区县。

     “记住,胸痛就摸脉搏,快打120!”社区广场上,杨勇举着模型演示,围拢的老人举着手机录像。这个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的医生,如今最得意的是自己的抖音账号有不少的粉丝。去年冬天,一位大叔按他视频教授的方法,成功为突发心梗的妻子实施胸外按压,坚持到救护车到来。

     “哪怕只有一个人学会,也值了。”杨勇说。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无数个凌晨,依然坚守在抢救室,做那个“守着时钟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