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婆婆看得慢,说得细。”候诊区的家长这样评价。一次诊疗耗时二三十分钟是常态,这份近乎“固执”的“慢”,是她对医术的执着和对患者的无微不至。
清晨7时许,遂宁市中医院名医馆李恒明的诊室外已排起长队。听诊器、老式手表、贴满透明胶的老旧镜子静静地摆放在诊台上。
门开了,白发如雪的李恒明走进诊室。90岁高龄,70载行医,本可安享晚年,她却坚守于此。“小朋友,这里痛不痛?平时打嗝多吗?”李恒明指尖轻触小患者腹部,声音慈和。孩子懵懂的眼神追随着她花白的头发,点了点头。这一幕,是她70年专注诊疗的缩影。
“李婆婆看得慢,说得细。”候诊区的家长这样评价。一次诊疗耗时二三十分钟是常态,这份近乎“固执”的“慢”,是她对医术的执着和对患者的无微不至。医院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安排她每周一、三、五坐诊半天,限号15个,但面对患者期盼的眼神,“限号”总变成“加号”。“来都来了,不能让患者白跑一趟。”于是,半天门诊常常延长成一天,这是她对患者信任最直接的回应。
开方时,她总叮嘱:“先拿两服药,有效果再来。挂号单收好,下次签字省20元。”这分毫计较的“省”,满是对患者的爱护。为多留时间给患者,九旬高龄的她长期穿着纸尿裤上门诊,减少如厕困扰,只为多看几位病人。长期久坐让她心脏和腰椎不堪重负,有时结束门诊,自己也要进病房治疗。
这份坚守根植于硝烟弥漫的过往。少年时,李恒明目睹战争的伤痕,“学医救人”的种子就此埋下。1952年,她考入华西医学院,1960年前往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中医,奠定岐黄之路。1985年,她接任遂宁市中医院院长,职工不足百人。她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事必躬亲。在李恒明和团队奋斗下,医院实现了从无名小院到国家二级甲等,再到全市首个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跨越。1996年退休后,名医馆门诊室成了她的新“战场”,一坐又是近30年。“只要身体允许、患者需要,我就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说。 (王波 屈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