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是横山村里人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金芳

       从“新兵”到“村里人”

       去年8月,我带着省疾控中心党委的嘱托,背上行囊,来到南充市南部县楠木镇横山村,成为一名驻村队员。

       乡村振兴涵盖方方面面,而我们的角色,就是让好政策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从解读医保、教育补贴政策,到落实危房改造、产业扶持,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我们沉下身子,走进农家,把文件上的文字,变成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要担起这份责任,首要的就是转变角色,融入环境。我要求自己与村干部一同干活,与村民同住一个村。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充电:积极参加省、县组织的培训,吃透新政策新要求;认真学习各级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镇里召开的推进会、调度会、谈心会,更是一次不落。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村情村貌有了全面了解,同时提升了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

       坝坝会上听心声

       驻村10个月,我走遍了村里的各个角落,对乡亲们的实际困难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积极奔走,联系朋友为村里捐赠了1300袋大米。物资到了,如何让它发挥更大价值?我决定利用发放大米的机会,把大家聚起来,连续召开了10余次“坝坝会”。田埂边、院坝里,我们围坐一起,促膝长谈。变“问题找上门”为“集中找问题”,现场倾听大家的困难和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分析研判后立刻答复;暂时不能解决的,说明原因并做好记录,咨询清楚后及时回复;实在无法解决的,也耐心解释清楚。坝坝会上,我们不仅发放了“暖心大米”,还现场办理医保缴费,宣讲党的好政策、好声音。那几天,温暖在村民心间流淌,信任也在一次次坦诚交流中悄然建立。

       刻骨铭心的救援

       驻村帮扶,乡亲们的冷暖安危,始终是我最大的牵挂。这份工作,就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肩膀。而最考验人的,莫过于面对突发疾病的生死时刻。想起那个送医的夜晚,至今我的心跳仍会加速——

       那晚,村民马大哥突发急性脑梗,情况万分危急!我和队员们立即分头行动:一边紧急联系医院的朋友说明病情的危重程度,请求做好准备;一边火速协调救护车将病人送往医院。抵达时,绿色通道瞬间开启,马大哥第一时间得到了最有效的救治。出院那天,马大哥紧紧握住我的手,满眼含泪:“小李,要是没有你,我可能……真的谢谢你啊。”这句饱含深情的感谢,让我真切感受到驻村帮扶的分量。

       心系乡土向未来

       驻村10个月来,田间地头有我和乡亲们一起打大豆、油菜籽的身影;为村民跑腿代办残疾证、协调住院、找医生也是常事;闲暇时,和老人们拉家常,帮大家答疑解惑……我始终坚信,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在用心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每一次竭尽全力的帮助,都可能为乡亲们的生活点亮一盏希望的灯。从政策落实到民生关切,从田间劳作到病床守护,我已成了他们身边那个靠得住的“帮手”。

       这段驻村岁月,是我生命中无比珍贵的财富。未来,无论身在何方,横山村的发展都将是我心头的牵挂。我将尽己所能,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绵薄却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