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安全意识的提升,手术室护理正经历一场“细节革命”——从器械清点的严格规范,到患者体温的精准管理,再到团队协作的优化,每一个微小的改进都在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器械清点的硬核规则
在普通人看来,手术器械只是冰冷的金属工具,但在手术室护士眼中,每一件器械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国内外都有报道因手术器械遗留患者体内而导致的严重医疗事故,为了避免悲剧发生,现代手术室建立了严格的“器械清点制度”。
手术开始前,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会共同核对所有器械的数量、型号和完整性;手术中,任何添加的器械都要及时记录;关闭体腔或切口前,必须再次清点,确保所有物品“零误差”。如果发现数量不符,整个团队必须暂停操作,直到找到缺失的器械为止。这种近乎苛刻的流程,看似烦琐,却是防止医疗差错的重要防线。
体温管理的小细节与大影响
由于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加上手术间低温环境、体腔暴露、冷液体输注等因素,患者体温可能悄无声息地降至36℃以下。低体温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凝血功能下降、手术出血增加、麻醉复苏延迟、术后感染率上升……
如今,手术室护理团队将体温管理纳入“强制监测项目”。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护士就会为其加盖保温毯,使用加温输液仪,甚至用温盐水冲洗手术创面。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一项研究显示,有效保温可使术后感染风险降低40 以上——这正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生动体现。
手术室里的团队艺术
手术室是一个高度依赖团队协作的环境。主刀医生专注操作时,护士必须预判下一步需求;麻醉医生调整用药时,巡回护士需同步监测生命体征;如果患者突发大出血,所有人要在几秒内启动应急流程……这种默契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反复演练和标准化流程锻造出来的。
现代手术室推广“手术安全核查表”(Time-Out制度),在麻醉前、切皮前、离室前三个关键节点,全体成员暂停操作,共同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用药情况等信息。这种“强制暂停”机制能有效避免“做错部位”“输错血”等严重错误。此外,模拟急救训练、标准化沟通术语(如“SBAR”汇报模式)等创新,也让手术室团队的协作更加高效精准。
无菌技术的进化史
100多年前,手术感染曾是患者的“头号杀手”。直到19世纪,医生们才意识到洗手、消毒的重要性。今天的手术室,无菌技术已发展到令人惊叹的程度:空气层流净化系统、一次性无菌敷料、高压灭菌器械……但再先进的技术,最终依赖的仍是护理人员对无菌原则的坚守。
一台手术中,洗手护士要完成数百次器械传递,每一次都必须确保无菌状态;巡回护士调整无影灯时,不能跨越无菌区域;甚至手术衣的穿戴、手套的佩戴都有20余个步骤。这些规范看似刻板,却是阻断病原体传播的关键。数据显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可使手术部位感染率降低50 以上。
每一台手术“不容有失”
手术没有“试错”机会,患者的生命亦不可重来。正是手术室护理中的这些“细节革命”——严谨的清点制度、精细的体温管理、高效的团队协作、极致化的无菌技术——共同构筑起患者安全的坚实屏障。它们或许不会被患者看见,却真实地影响着每一台手术的成败。 (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