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现在做手术 不用“饿肚子”了
□沈兴印

     “明天早上要手术,今晚10点后别吃东西。”——这句话曾是无数患者的“术前魔咒”。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允许患者术前2小时喝“特制奶茶”,术后当天就能进食。这背后,是一场颠覆传统手术护理的医学革命——加速康复外科(ERAS)。它如何打破百年禁食规则,又能为患者带来哪些益处?

       传统围术期

       饿出来的“恶性循环”

       过去,手术禁食被视为防止麻醉呕吐的“金标准”:术前至少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导致患者口干舌燥、低血糖频发;术后必须等待肠道排气(通常3~5天)后才能进食,其间仅靠输液维持营养。这种“饥饿疗法”看似安全,实则暗藏危机。首先是生理损伤:饥饿引发胰岛素抵抗,肌肉分解加速,伤口愈合延迟;其次,还会带来心理折磨:42 的患者因饥饿产生焦虑,甚至诱发术后谵妄。

       传统观念

       被误解的“手术规则”

       误区1:“饿得越久,手术越安全”

       传统认知:空腹能减少麻醉呕吐和误吸风险。

       科学真相:过度禁食会导致胃酸浓缩,反而增加误吸概率。研究表明,术前2小时饮用清饮料(如葡萄糖溶液)的患者,呕吐发生率反而比禁食组低23 。

       误区2:“术后必须等放了屁才能吃饭”

       传统操作:术后留置胃管、延迟进食,认为肠道需要“静养”。

       科学反驳:肠道就像“休眠的发动机”,越早启动越能恢复功能。早期进食可刺激胃肠激素分泌,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8小时。

       误区3:“疼痛必须硬扛,止痛药伤身”

       传统观念: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易导致便秘、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出现。

       ERAS革新:采用“多模式镇痛”,如神经阻滞(精准阻断痛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炎症),使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少70 ,肠道功能恢复提速48小时。

       ERAS实践

       从“挨饿”到“喝奶茶”的科学进阶

       术前:一杯“特制奶茶”改写手术剧本。术前10小时,饮用含12.5 碳水化合物的清液(如葡萄糖饮料)1000ml,相当于“给身体充电”;术前2小时:再喝500ml,维持血糖稳定,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其科学原理在于:碳水化合物可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分解代谢,相当于为手术储备“能量弹药”。

       术中:微创技术+保温策略,让身体“少受伤”。免插管革命:采用喉罩替代气管插管,避免咽喉损伤;精准控温:输注37℃预热液体,使用充气保温毯,将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从32 降至5 ;微创技术: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将传统切口缩小,出血量减少。

       术后:嚼口香糖、吃布丁,激活“康复快进键”。术后2小时嚼无糖口香糖,通过咀嚼反射激活迷走神经,促进胃肠蠕动;术后6小时饮用温开水或肠内营养液,补充蛋白质和电解质;术后24小时逐步过渡至软食,如鸡蛋羹、米糊等。

       数据说话

       ERAS如何创造医学奇迹

       传统模式住院时间为10~14天,并发症发生率为20.5 ,患者满意度为68 。

       ERAS模式住院时间为5~7天,并发症发生率为8.8 ,患者满意度为91.2 。

       由此可见,ERAS模式使得住院时间缩短50 ,并发症发生率下降57 ,患者满意度提升34 。

ERAS模式还具有三大突破性机制——代谢保护:通过碳水化合物负荷,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创伤最小化:微创技术+精准麻醉,降低生理应激;功能早恢复:早期进食和活动,打破“卧床-肌萎缩-感染”的恶性循环。

       未来展望

       当AI遇见ERAS

       ERAS正在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AI麻醉系统:通过机器学习预测个体化麻醉剂量,误差率比人工降低86 ;智能病号服:实时监测患者体温、心率,预警术后感染风险;元宇宙康复:VR+机器人技术模拟步行训练,加速术后肌力恢复。

       结语

       ERAS的诞生证明,医学的进步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患者需求的深度洞察。“饿肚子”不再是手术的必然代价,“快速康复”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真正的好医疗,从来不是让患者“忍受痛苦”,而是用科学的力量,让康复之路变得更温暖、更高效。

       若您或家人即将手术,不妨主动询问医生:“我们可以采用ERAS方案吗?”这或许能让康复体验焕然一新。  (重庆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