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手脚冰凉是冬季专属烦恼,殊不知夏季阳气浮于体表,内里反而空虚,若体质偏颇,寒凉之证此时更易暴露无遗。中医视手脚为“诸阳之末”,当体内阳气不足或气血虚弱,温煦之力难以达于四肢末端,冰凉感便随之而来。尤其夏季,外界炎热与内在虚寒形成鲜明对比,更需要我们明辨根源。
根源一:阳气亏虚
若你不仅手脚冰凉,还格外怕冷,偏爱温热的饮食,稍进生冷便容易腹痛腹泻、大便稀溏,面色晦暗,精神不振总想蜷缩,这提示身体“炉火”不旺,阳气亏虚了。
阳气如体内温暖的太阳,主温煦、推动。夏季人体阳气本应向外发散,若素体阳虚,则内里更显空冷。此时贪凉饮冷、过度依赖空调,如同向微弱的炉火泼冷水,极易损伤本就不足的阳气,令寒邪乘虚直入体内。
要想温阳固本,借天时之力最为有效,三伏贴正当其时。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鼎盛、人体腠理最开泄之时,正是温补阳气、驱散内寒的黄金期。可选取振奋一身阳气的大椎穴,温补肾阳、强健生命之火的命门穴,温通元阳、调理脾胃虚寒的神阙穴,培补元气、温煦下焦的关元穴等,通过三伏贴刺激这些穴位,就像给身体安装了“小太阳”,帮助驱散体内寒气。但建议大家不要自己在网上购买中药敷贴,应选择正规的医院,在医生辨证后,选用不同的药、不同的穴位,搭配进行贴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夏季可少量食用一些生姜、羊肉、桂圆、核桃、韭菜等温性食物。晨起一杯温热的生姜红枣茶,做15分钟八段锦,有助于唤醒阳气。
根源二:气血不足
若手脚冰凉,伴随明显的倦怠乏力,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面色、嘴唇、指甲颜色淡白缺乏红润光泽,头晕眼花,女性可能还有月经量少、色淡,这往往是气血不足,难以濡养温煦四肢末端所致。
气血如同体内运行的温暖河流,承载着营养与温度。夏季人体消耗增大,汗出过多易耗气伤津。若气血本虚,加上高温耗散,运行至手脚末端的“河流”更加枯竭缓慢,温煦不足,自然会导致手脚冰凉。
想要益气生血,充盈能量之河,首选食疗,当归黄芪粥就是一道简单又有效的药膳。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将当归10克、黄芪30克洗净放入砂锅,加约800~1000毫升清水,浸泡20~30分钟。再将粳米100克、红枣5~10枚(去核)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加入适量红糖或冰糖调味即可。
当归被誉为“补血圣药”,具有补血活血、引血归经的功效;黄芪则是补气良药,能大补脾肺之气,增强能量源泉;红枣、粳米健脾、益气、养血,红糖温补、冰糖润肺。此粥气血双补,温和滋养,尤其适合气血亏虚者夏季调养。
改善体质的其他方法
除了以上针对性的调理方法,日常的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阳虚和气血不足的人群都应避免贪凉,少吃生冷食物,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尤其避免冷风直吹腰腹、颈背及足部。
夏季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阳光柔和时,适度进行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界的阳气,晒晒后背督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每次15~30分钟即可,避免暴晒中暑;也可适度做缓和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有助于推动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情志调达有助于气机顺畅,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休息中得到自我修复和调养。 (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