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7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伏天 心脏也会“中暑”
专家:夏季心梗高发,别忽视预警信号
□陈敏

       许多人认为心肌梗死是“冬季病”,却不知炎炎夏日同样是心梗发作的高危时段。作为冠心病中最凶险的类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极高的致死率。虽然适度温暖确实有益心血管健康,但夏季持续高温、湿度骤增,反而会成为心梗的“导火索”。

       为何夏季心梗频发

       血液黏稠度增加:夏季出汗多,身体容易脱水,从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或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血压波动大:虽然炎热天气下血管扩张有助于降低血压,但当人体大量出汗、水分摄入不足时,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引发低血压甚至休克。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脏负担极大,从而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季空调使用频繁,室内外温差大,冷热交替易引起血管收缩,特别是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可能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

       作息紊乱,过度疲劳:夏天昼长夜短,人们容易熬夜、睡眠质量下降,加上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饮酒过多),都会加重心脏负担。

       情绪波动:高温天气使人烦躁、焦虑,情绪激动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如何预防夏季心梗

       合理饮食: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少吃油腻、高盐、高糖食物。

       充足饮水:即使不口渴也应定时喝水,避免血液过于黏稠。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

       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锻炼,避免中午时段外出,防止中暑和脱水。

       控制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有冠心病史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

       注意环境温度变化:空调房与室外温差不宜超过5℃,进出空调房间要缓慢适应;使用电风扇或空调时注意不要直吹身体,避免受凉感冒。

       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保持心情舒畅。

       定期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吸烟者、肥胖者、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等相关检查。

       及时就诊:如有活动后胸痛、胸闷、气紧、心悸等早期冠心病症状时,及时到心内科门诊就诊,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早期确诊早期治疗。

       心梗有哪些早期信号

       胸痛或胸闷:最典型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手臂。有些患者表现为胸部压迫感、沉重感或灼烧感。

       呼吸困难:感到气短、喘不上气,尤其在活动后更加明显。

       出冷汗、恶心、呕吐:心肌梗死发作时常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

       头晕、乏力:出现突然的头晕、眼前发黑、四肢无力等情况。

       心悸、心跳异常:心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有时伴随胸闷不适。

       特别提醒: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腹痛、背痛、乏力等,容易被忽视。

       突发心梗,急救措施有哪些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急性心肌梗死黄金抢救时间为发病后的90分钟内,越早开通堵塞的血管,存活率越高。

       就地休息,保持安静:平躺或半卧位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减轻心脏负担。

       服用急救药物:若有冠心病史并备有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在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或数粒速效救心丸。若症状未缓解,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最多不超过三次。 (成都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