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就医,常常从一个个问号开始 ——“我这症状该挂哪个科?”“哪家医院的医生更擅长解决这个问题?” 从今天起,大众健康报记者冯若冰化身 “寻医向导”,带着你的疑问走进医院,为你合理选择科室,清晰呈现医生的诊断思路、康复建议,亲身体验医疗服务。冰冰探医,陪你精准寻医,明白看病。
7月20日,“三伏”大幕正式开启,四川多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争相前往贴“头伏贴”。
然而,三伏贴到底该什么时间贴,不同时间贴效果有何不同?如何科学贴敷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每个人贴三伏贴的穴位都相同吗?就这些和“三伏贴”有关的热门问题,记者采访了泸定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副主任郑绚午,找到了答案。
适应证明确,并非“万能贴”
“这如同在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为身体点燃一把驱寒固本的‘火’。”郑绚午介绍,但“这把火”并非人人皆宜,它具有明确适应证——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辨证属虚寒型者效果尤佳。
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遇寒加重者。
消化系统问题:慢性虚寒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
妇儿调理:小儿体虚易感、遗尿;女性痛经、产后身痛、宫寒不孕等虚寒证。
亚健康调理:畏寒肢冷、免疫力低下、阳虚体质者。
女性生理期能否贴敷
“若无专业中医师明确辨证指导,经期不建议贴敷。”针对女性经期能否贴三伏贴的疑问,郑绚午给出答案,原因在于,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易湿滞,三伏贴辛温热性可能加剧湿热凝结;其次,贴敷刺激可能加强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甚至崩漏;此外,经期免疫力低下,药物刺激易引发不适或过敏。
“但并非绝对禁止……”郑绚午补充,对于平时极度怕冷、四肢冰凉、小腹冷痛喜温、痛经遇热缓解、经血色暗血块多、舌淡苔白滑的严重虚寒体质女性,或明确诊断为寒性痛经、寒性盆腔炎、寒性哮喘/鼻炎(遇冷加重)、寒性关节痛等患者,在专业医师精准辨证指导下,贴敷特定穴位(常选关元、肾俞、命门等)可温经散寒、缓解症状。“此谓‘平补平泻,扶阳泻邪’,关键在于个体化评估。”他称。
不同时段调理侧重各异
三伏贴并非“一贴到底”,其疗效与节气阳气盛衰密切相关。
伏前(7月10日~7月19日,小暑前后):重在“补心阳,通心脉”,养护心血管,改善虚寒体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入伏首日):主攻“补肺气,通水道”,是调理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问题的黄金期。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大暑至中伏):侧重“疏肝胆,通气机”,利于调节情志、缓解慢性疼痛。
末伏(8月9日~8月18日,立秋后):目标“健脾胃,祛痰湿”,针对虚寒性胃痛、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加强伏(8月19日~8月28日,末伏后):强调“补肾阳,固根本”,提升整体免疫力,调理妇科/男科虚证。
敷贴时间方面,成人一般贴2~6小时,儿童0.5~4小时(年龄越小时间越短),切勿自行延长。
贴后科学养护很重要
郑绚午介绍,贴敷后,饮食应严格忌口生冷(如冰饮)、海鲜、牛羊肉等发物及辛辣油腻的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蔬菜),多饮水。
敷贴后4~6小时内避免冷水澡、游泳及空调直吹;减少剧烈运动以防汗出过多致药贴脱落或感冒。
如果皮肤出现轻微红、痒、细小水泡属正常“发泡”反应,切勿抓挠。若出现明显痒痛、大面积水泡或溃烂,应立即揭下药贴并用温水清洗,必要时就医。
个体化穴位处方是关键
“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像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通常需连续贴敷3~5年,疗效累积率可达80 以上。
“三伏贴的核心在于精准的个体化穴位处方。”郑绚午介绍,三伏贴的原理类似针灸,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具体病症及所处节气灵活选穴(如肺俞、天突治呼吸病;脾俞、中脘调脾胃;肾俞、关元补下焦),千篇一律不仅效果打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非正规敷贴要警惕
郑绚午特别提醒患者,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敷贴。他解释,医院配制的药贴成分明确、经过审批,安全性有保障;网购产品成分不明,风险极高。
此外,针对市面上部分非医疗机构或个人售卖“三伏贴”的现象,建议购买后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具备资质的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后,再进行个性化敷贴。
以下人群避免贴敷
特殊生理状态:孕妇、备孕期女性、经期量多或崩漏者(虚寒痛经严重者需严格遵医嘱)。
热性体质/生病期间:正处发热、咳吐黄痰、咯血、口腔溃疡等内火旺盛状态者;阳亢体质如血压过高或压差过大、甲亢患者。
皮肤问题:皮肤过敏、破损、溃疡或瘢痕体质者。
其他禁忌: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并发症活动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