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7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内镜微创手术 “微”在哪儿
□储冬梅

       在传统印象中,做胃肠息肉切除手术往往需要住院观察数天,患者需承受手术风险与长期休养的双重负担。而今,内镜微创手术结合日间病房模式,已实现“当天入院、当天手术、24小时出院”的高效诊疗,让患者以更小的创伤、更快的速度回归正常生活。

       内镜微创手术

     “微”背后的技术革新

       内镜微创手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如口腔、肛门)或微小切口插入内镜器械,在高清影像引导下精准完成病灶切除。其“微”体现在三大核心优势——

       创伤微小化:传统开放手术需切开腹壁或胸壁,而内镜手术仅需数毫米切口,甚至无须切口。例如,结肠息肉切除术通过肛门插入肠镜,直接定位病灶并切除,避免腹部大切口带来的疼痛与疤痕。

       出血精准控制:内镜配备高频电刀、止血夹等工具,术中可实时止血。数据显示,内镜手术出血量较传统手术减少80 以上,多数患者无须输血。

       恢复加速化:由于组织损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通常6~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24小时内可恢复流质饮食。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案例为例,患者林女士接受结肠息肉冷圈套扎术后,次日清晨即可自主行走并办理出院。

       日间病房

       24小时诊疗的“快车道”

       日间病房模式通过优化流程、整合资源,将传统住院流程压缩至24小时内完成,其核心设计包含三大环节——

       术前“一站式”准备:患者门诊确诊后,通过预住院系统完成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麻醉师术前评估风险,手术日期精准预约。例如,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罗先生从门诊到手术仅用3天,较传统模式缩短50 时间。

       术中“精细化”操作:采用无痛胃肠镜技术,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手术。以山丹县人民医院的结肠息肉切除为例,医生通过肠镜定位0.5~0.8cm息肉,使用圈套器精准切除,全程仅需15分钟。

       术后“全流程”管理:术后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确认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后,患者可进食冷流质饮食并办理出院。医院通过电话随访、线上复诊等方式持续跟踪恢复情况,确保安全。

       安全与疗效

       数据验证的“双重保障”

       疗效确切:内镜手术对早期胃肠肿瘤的治愈率接近90 。对于良性息肉,完整切除率超过95 ,复发率低于5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团队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成功实现粤西地区首例胃印戒细胞癌的微创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85 。

       安全性提升:日间病房严格筛选患者,要求息肉直径≤1cm、无严重心肺疾病、近一周未服用抗凝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1.2 ,远低于传统手术的5 ~10 。

       经济性优化:日间手术模式通过优化诊疗流程与资源配置,在降低医疗总费用的同时,确保患者享受与普通住院同等的医保报销待遇。患者无须因治疗周期缩短而承担更高比例的自付费用,既减轻了经济负担,又实现了高效医疗与惠民政策的有机结合。

       内镜微创手术与日间病房

       适应人群与术后须知

       适用人群

       直径≤1cm的胃肠息肉、早期胃肠肿瘤、内痔(Ⅰ~Ⅲ度)等。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胃肠镜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术后护理

       饮食:术后24小时进冷流质(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至低渣软食。

       活动: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迟发性出血。

       观察:若出现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需立即返院就诊。

       内镜微创手术与日间病房的结合,标志着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型。它不仅解决了“住院难、费用高”的痛点,更以“微创、精准、快速”的理念,重新定义了现代医疗的服务标准。 (上海长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