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彭祖山上 穿越古今的健康IP
□陈鹏 本报记者 白华宇

       7月10日,在酷暑来临的前夕,我们一行踏上了前往眉山市彭山区彭祖山的旅程,开启了一场看似随性却令人难以忘怀的登山之行。

       彭祖,名篯铿,其名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他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卓越的养生学家,也是备受敬仰的中华大寿星,相传寿命长达800余岁。尽管这一传闻多少带点玄学色彩,但彭祖已然成为健康与长寿的代名词。

       彭祖山相传正是彭祖及其女儿修身养性之处。这里群山连绵,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负氧离子浓度极高,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每一次深呼吸,都是对身体和心灵的一次健康洗礼。景区内还留存着彭祖仙室、伏羲先天八卦图、采气场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生动地展示着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等彭祖养生三术。

       健康IP无处不在

       从彭祖山脚下出发,刚进入景区,我们便发现了这里的特别之处。官方将彭祖形象进行了现代化的文创设计,只见他戴着墨镜和耳机,以一种别样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如此形象,既不失仙风道骨,又让年轻人感到耳目一新。近年来,登山徒步的热潮在青年群体中迅速流行。此前,彭祖山景区巧妙设置“打卡”挑战,结合“体重管理年”等当下热门的健康话题,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登山锻炼。这一举措不仅让这片承载着长寿文化的宝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将当代人用脚步丈量健康的行动与传统长寿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

       登山途中,健康主题节点随处可见,比如“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等写着中医药健康养生小知识的牌子不时映入眼帘。一些参与登山的小朋友也会被这些牌子吸引,驻足阅读。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掏出智能手机,查阅各个中药材的名称、形状和药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中医药知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美景在脚步中展现

       继续前行,一路上的风景让人陶醉。山间绿树成荫,鸟儿欢唱,仿佛在为我们的登山之旅加油助威。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采气场。此处据说是彭祖山灵气、磁场最为集中的地方,其磁场感应一直是北纬30°上的神奇未解之谜,也是众多练功人梦寐以求的采气之地。采气场的建筑融合了道、儒两家文化,采用天圆地方、六十四柱和四角正对的格局,八卦定位。四周墙壁上雕刻着彭祖导引术,让人忍不住想要在此练习一番,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行至半山腰,抬头仰望,齐山双佛巍峨壮观地出现在眼前。两尊大佛,一尊站立,一尊端坐。脚下,多个摩崖造像虽历经岁月风化,却依然静静地诉说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这些佛像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比乐山大佛的建造时间还早70余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双佛摩崖造像。站在佛像脚下,一种对古人智慧与技艺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登顶,彭祖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茂密的森林、林立的现代化高楼,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出发前做好准备

       一次来回后,我们的步数早已超过万步。在这次探访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呼吸了新鲜空气,得到了充分锻炼。如果没有跑步的耐心,也缺乏撸铁的恒心,那么走进这样的大山美景,以自然之力强身健体、涤荡心灵,不失为一种绝佳的体验。彭祖山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更重要的,通过美景,我们的双脚动了起来,步数多了起来,“卡路里消耗指标”在美景的引导下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目前,我省多地正值酷暑,如果对这样的登山之旅心动,建议提前查阅目的地天气和地质灾害风险等信息。出发前准备好消暑食药和雨具,更要充分休息,量力而行。登山途中,可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补充水分。当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下脚步,像我们在彭祖山偶遇巍峨佛像般,静静聆听山林的风声鸟鸣,感受大自然给予的疗愈力量。抵达山顶后,不必急于返程,不妨坐在视野开阔处,让汗水与疲惫都化作征服山峦的勋章。

       旅行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准备与探索的过程中,愿每一位热爱徒步和登山的朋友,都能在山野间收获属于自己的健康和惊喜,让每一步前行都成为与自然对话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