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室间隔缺损的现代医学破局之道
□习林云 项明

       室间隔缺损作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20 ~30 。其本质是左、右心室间隔存在异常缺损,导致高压的左心室血液向低压的右心室异常分流。若未及时干预,会给患儿带来严重后果。本文将系统解析这一疾病,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室间隔缺损的危害与临床挑战

       室间隔缺损对患儿的健康影响具有渐进性和复杂性。由于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通过室间隔缺损从左心室持续注入右心室,导致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进而出现心肌肥厚、肺血管阻力升高,最终引发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部分患儿在婴幼儿期即可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增长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多汗等心功能不全症状,甚至最终因肺动脉高压进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而失去手术机会。

       病因机制与分层治疗策略

       室间隔缺损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并无明确病因。遗传是一个风险因素,孕期环境暴露同样关键,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或接触电离辐射、致畸药物均可能干扰心脏结构发育。

       治疗策略需根据缺损位置、大小及患儿年龄个体化制定。对于缺损直径<3毫米且无症状的患儿,可采取自然观察策略,通过超声心动图严密监测缺损变化。若缺损持续存在或出现肺高压趋势或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则需转为主动干预。

       体外循环手术仍是目前室间隔缺损的金标准手术,适合于所有类型的室间隔缺损。术中经胸骨正中切口直视修补缺损,成功率超过98 。

       近年来,腋下切口术逐渐推广,通过4~6厘米的隐蔽切口完成修补,显著减少瘢痕对患儿心理的影响。特殊情况下,如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需术前使用波生坦等靶向药物降低肺血管阻力。

       当患儿的体重、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及类型都适合时,可考虑行封堵术。通过胸部正中切口或股动脉将封堵器输送至缺损处,利用伞状结构封闭异常通道,但该术式只适合特定的患儿,术前需经过专业医生评估。

       早期识别与干预时机的科学把控

       家长可通过日常观察初步识别异常信号。若婴儿喂养时频繁出现喘息、大汗淋漓,或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持续偏高,需警惕心脏异常,体重及身高增长缓慢也是重要预警指标。听诊检查是初筛的核心手段,若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应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确诊。

       超声心动图作为无创金标准检查,可精准显示缺损位置、大小及分流方向,同时评估右心室压力和肺动脉压力。胸部X线能辅助判断心脏扩大及肺血管充血程度,而心电图若显示右心室肥厚或电轴右偏。复杂病例需依赖心导管检查,直接测量心腔内压力及肺血管阻力,但该操作存在血管损伤或造影剂过敏风险。

       干预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预后。目前临床认为,除非是小于3毫米且随访观察有愈合趋势的患儿,一般室间隔缺损患儿3岁后再愈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若未闭合则需积极治疗;中大型缺损患儿具体手术时机需要结合患儿生长发育及临床表现,若患儿临床反复出现肺炎症状,建议尽早手术。需警惕“等待自愈”的认知误区,肺高压一旦形成艾森曼格综合征,将彻底丧失手术机会。

       结语:以科学之光,照亮心健康之路

       室间隔缺损的诊疗是一项需要医患协作的系统性工程。早期发现、规范干预及科学随访,可使绝大多数患儿获得与健康儿童无异的生活质量。家长需摒弃焦虑,依托现代医学技术,为孩子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结构性出生缺陷与器官修复重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