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理性“聊健康” 别让AI带偏了
□本报记者 白华宇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下沉,搭载先进算法的AI聊天工具,因为回答问题快、懂的知识多,成了很多人查询健康知识的新选择。如今,AI模型以一个简单的手机APP常伴用户身边,成了不少人的学习、工作甚至健康养生的帮手。

       不过,用着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让人担心的问题:有医生提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太依赖AI的回答,反而变得更焦虑;还有人和AI聊得多了,感觉和身边人越来越疏远。对此,记者咨询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樊艳月,请她从专业角度教大家怎么科学使用AI咨询健康问题。

       通过AI“问诊”,越问越焦虑

       樊艳月表示,不久前,她接诊了一个“恐艾”的患者,尽管多次医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但他通过网页搜索及AI模型查询到的信息,反而在不断加深他对患病的担忧。“久而久之,他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状,不仅与家人分开使用所有物品,还频繁地进行清洗消毒。”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他的症状有所缓解,但对疾病的顾虑仍未完全消除,需要长期接受门诊心理治疗。

       樊艳月提到,从信息呈现来看,针对健康问题的传统搜索提供的信息往往存在偏差,很容易让用户产生过度担忧。而AI模型呈现的信息相对更全面,涵盖了病因、表现、治疗等多个方面,但有些患者容易对号入座,很难从中评判真实情况,从而容易放大对疾病的焦虑情绪。

       在情绪影响方面,樊艳月提到,AI模型在回复的末尾可能会有一些安抚性的话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的情绪;而传统搜索则缺乏这样的功能,用户在浏览大量信息后,担忧感往往会有增无减。“但对于某些性格特质的人,比如敏感性、谨慎性的人群,用AI咨询健康问题后可能会因为生成内容的表述存在问题而持续和AI交流,但交流时间越长,原生AI模型越容易出现算法幻觉,输出非真实内容的可能性会增加,囊括范围加大,反而加重其焦虑情绪。”

       这几类人群少用AI“问健”

       对于AI健康咨询的优势与不足,樊艳月分析道,其优势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归纳症状、推荐对应的科室,为就医提供初步的方向。同时,它还能普及健康知识,助力疾病预防,比如让人们了解疾病的表现,从而及时发现身体异常。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它可能导致部分人对检查结果产生怀疑,加重焦虑情绪。而且,算法逻辑可能会放大小问题,对高度敏感、有不安全感的人群影响更为显著。

       那么,哪些人群适合使用AI健康咨询,哪些人群又需要谨慎呢?樊艳月告诉记者,适用人群主要是那些症状较轻、没有严重焦虑或偏执性格特质,能够理性看待结果,仅将AI作为初步参考的人。而需要谨慎使用的人群包括自我关注度极高、对健康过度担忧者;有强迫、焦虑、偏执等性格特质者;以及身体不适明显或持续存在,应优先选择到医院就诊的人。

       关于如何合理使用AI健康咨询,樊艳月也建议:首先,在咨询时要清晰描述症状,包括症状的程度、持续时间、部位、伴随症状等,这样才能提高AI反馈的准确性。“当然,无论如何都应该明白,AI只是一个咨询工具,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一方面,当出现明显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另一方面,AI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其实并不强,也可能引入骇人听闻、需要查证的信息,不要因为AI的强势输出而增添焦虑。”

       需要担忧“AI会取代我吗”

       随着AI大模型逐渐为普通人所了解和使用,其便利性帮助了许多人的工作和学习,但也有不少人担忧自己形成对AI的依赖,导致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尤其是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依赖上AI后影响学业。对此,樊艳月也给出了建议。

       樊艳月说,AI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自身的思考,“我们在使用AI时,需要在它提供的框架上加入个人的想法与数据。”对于因AI产生的职业担忧,樊艳月建议市民将AI的优势作为学习对象,通过分析它的成果来提升自身能力,而不是因为担忧被取代而懈怠。

       针对青少年使用AI,樊艳月提醒家长,尽管AI的应用会逐渐成为一项技能,但青少年使用AI时需要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待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后再使用,避免被AI主导思维:“毕竟现在的学习和考试不能用AI辅助,就像计算器一样。在学习阶段,建议青少年和家长注重基本功的积累,等孩子灵活思考能力成熟后,比如完成义务教育或高中学业以后,再开始深度全面学习运用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