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再破手术禁区
91岁高龄患者重获“心”生

       近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再破高龄手术禁区,为一位合并多种复杂心脏疾病的91岁超高龄患者成功实施二尖瓣钳夹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标志着该院在结构性心脏病诊治水平上再迈新台阶。

       微创技术破治疗困局

       患者张爷爷(化姓)因反复心衰、呼吸困难伴双下肢水肿入院,超声检查提示:全心扩大、重度二尖瓣反流合并左室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同时存在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硬化等多种复杂病变。传统开胸手术风险极高,但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亚专业副主任医师唐超团队创新采用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在超声及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精准引导下,主刀团队通过股静脉建立通路,运用特制导管将Mitra Clip(二尖瓣钳夹术)装置精准输送至心脏,夹合病变的二尖瓣瓣叶。手术历时2小时,术后即刻超声显示反流量从重度降至轻度。

     “这台手术如同在跳动的豆腐上绣花。”主刀团队用生动比喻诠释技术难度——患者心脏极度脆弱,瓣膜钙化严重,手术团队采用三维超声实时导航,夹合角度精确到毫米级,在确保瓣膜修复效果的同时,避免了损伤重要结构。

       术后第3天,张爷爷心累气促症状明显缓解,结合其他治疗双下肢水肿已消退,已能自主进食并下床。

       打造“银龄护心”体系

     “高龄人群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面临更高风险与挑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震表示,为突破这一困境,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亚专业团队近年来持续完善“银龄护心”体系,致力于通过整合多学科联合评估、影像精准导航、微创介入技术、心脏康复等环节,形成从术前风险分级到术中精准施治再到术后快速康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

       目前,科室已实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等国际先进微创介入技术的全覆盖,为高龄复杂病例提供了多元化治疗方案。“未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还将继续探索更多老年患者治疗优化路径,为区域老年心血管疾病诊疗提供可复制的‘三院经验’。”张震表示。

       多知一点

       二尖瓣钳夹术

       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二尖瓣反流(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该技术通过导管将特制的金属夹合器送入心脏,夹住二尖瓣的异常部位,改善瓣膜闭合功能,从而减少血液反流。

       适宜群体

       中重度以上二尖瓣反流;高龄或外科手术高风险;原发性二尖瓣病变(如腱索断裂、瓣叶脱垂),经心脏团队评估外科手术高危或无法进行外科手术;继发性二尖瓣反流(如心梗后左室扩大导致瓣膜闭合不全),长期心累气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药物治疗无效且反复住院仍无法控制病情的心衰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年;解剖结构合适。

       术后护理

       日常起居 伤口护理:大腿穿刺点3天内避免沾水,若出现红肿热痛,应立即就医;运动处方:根据心脏康复专业指导进行,术后可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睡眠法则:垫高枕头,采用斜坡位睡眠,保持充足的睡眠。

       复诊清单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心肺运动功能评估。

       医生提醒:手术并非一劳永逸的“换零件”,而是为心脏减负的辅助手段。术后仍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坚持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量少于5克),戒烟、戒酒,保持情绪稳定。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