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康复医院实施DBS手术联合多学科康复
为帕金森患者解“冻”
□孟曦冉 本报记者 王丹

       手术后,梁大爷缓缓睁开双眼,指尖微微颤动——这细微的动作,却是他卧床数月来,第一次感受到身体“听自己使唤”。“幸好有你们在,我以为他这辈子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希望了。”梁大爷的老伴抹着眼角的泪花,又惊又喜。

       一次跌倒,将生活推向谷底

       65岁的梁大爷患帕金森病十余年,原本就动作迟缓,走路步态不稳,随时需要家人的陪伴与照顾。雪上加霜的是,他去年在家中不慎跌倒,诱发脑出血。经过紧急抢救,梁大爷虽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再也没能下床,身体从原先的不受控制震颤变成无法动弹,就连说话和吞咽都变得困难了。老两口的生活被推向了谷底。

       面对这道复杂的医学难题,四川省康复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医疗团队开启了一场“生命解码”行动。他们像侦探般抽丝剥茧:反复研读梁大爷的头部CT影像,锁定帕金森病的进展才是僵直主因;通过左旋多巴药物测试短暂“解冻”了肢体,证实梁大爷是多巴胺系统缺陷导致了肢体失灵;在神经外科、神经康复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下,揪出了会厌闭合不全(致吞咽呛咳)、关节挛缩、营养不良等关键问题。

       大脑起搏器,重启肢体控制

       团队决定为梁大爷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据了解,DBS手术就是在大脑深处控制运动的“开关”附近植入一个直径仅1.3毫米的微型“起搏器”,通过精准的电脉冲来调节异常的脑电信号,从根源上治疗帕金森病。

       手术前,医疗团队利用高精度的磁共振成像(MRI)和CT扫描,如同绘制精密的大脑地图,在立体定向头架下,为手术目标区域进行毫米级定位。考虑到梁大爷既有帕金森病引起的僵直,又有外伤造成的额外损伤,团队创新性地选择了同时刺激两个关键脑区(丘脑底核双侧靶点)的策略,以求最大程度改善他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张力。术中通过临时电刺激观察到梁大爷四肢张力即时下降,验证电极植入位置精准。

       康复组合拳,让老人重新站立

       手术顺利完成只是医疗团队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日子,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肺康复等系列康复训练,还要与梁大爷的术后康复一同进行。

     “放松,深呼吸,慢慢用力。”运动治疗团队通过专业的关节松动技术、平衡训练和器械辅助,帮助他一步步突破:从在床上艰难翻身,到稳稳坐起,最终在家人搀扶下成功站立。

       在作业治疗团队精心设计的模拟日常生活的训练中,治疗师们鼓励梁大爷主动活动双手,学习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疲劳管理)。渐渐地,梁大爷逐步恢复穿衣、进食等自理能力。

     “来,看我嘴巴。”言语治疗团队运用口肌训练、吞咽功能电刺激和专门的手法,帮助梁大爷重新找回发声的能力,并逐步恢复安全的吞咽功能。饮食从细腻的糊状开始,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大大降低了呛咳风险,让他能更舒适、安全地享受进食。

       此外,心肺康复团队利用功率自行车等设备对梁大爷进行有氧训练,增强心肺耐力;呼吸训练改善呼吸效率,让身体更有活力。心理治疗团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他设定并达成一个个小目标,重建信心,驱散长期卧床带来的焦虑阴霾。中医康复团队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帮助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中药汤剂则根据他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整体调理,中西医相辅相成,加速康复进程。

       在系统干预下,梁大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转变。从无声卧床到能发声交流,从肢体完全僵直到能在辅助下站立,如今他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