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泌尿结石患者就诊高峰期来了
这家医院实现24小时“健康通关”
□张笑菲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近期,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医院”)数据显示,夏日高温导致泌尿结石患者迎来就诊高峰期。该院泌尿外科推出的“日间手术”已实现患者“上午入院、下午手术、次日回家”的24小时闭环模式。相对于传统5~7天的手术周期,该模式可以让上班族尽快回归职场。

       结石手术“加速度”

       28岁的张先生是一名IT工作者,近日因泌尿结石疼痛难忍到市二医院就诊。由于近期负责一项开发工作,他起初希望通过体外碎石快速返回岗位。但因体重过重,体外碎石术难以精准定位结石位置。一筹莫展时,泌尿外科的“日间手术”解决了他的烦恼:当日上午入院,下午便接受手术,次日上午出院,以最快康复周期再次投入工作之中。

       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朝友介绍,患者就诊时,医生会对其病情进行评估,一旦确定符合日间手术条件,即开启“日间手术绿色通道”:抽血、影像等术前各项检查优先安排,确保快速入院进行手术。“我们制作了日间手术专用章,患者检查、入院等环节的凭证都会盖章,相当于‘快速通行证’。”

       术后监测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恢复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经过仔细的观察,若患者恢复良好,最快24小时内可出院。

       日间手术的高效运转依赖全院协作:麻醉科会提前介入评估患者状态,手术室开辟“日间手术快速通道”,护理部制定专属随访计划,医保办优化报销流程等,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日间手术流程”。同时,医院的技术设备升级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先进的微创技术和设备,如国产超细输尿管镜(7.5Fr)、负压吸引技术等微创设备的普及,让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双转制度”驱动流程革新

       日间手术的开设,源于结石患者的迫切需求:急诊中大量年轻结石患者因疼痛难忍急需手术,但传统手术一周左右的住院时间让他们面临请假难、经济负担重等现实问题。缩短住院周期是患者的共同期待。黄朝友称:“日间手术的核心不是‘缩短时间’,而是‘尊重患者的生活节奏’。对于上班族,‘快’意味着少请假;对于老年人,‘快’意味着减少家属陪护负担;对于学生,‘快’意味着不耽误学业。”

       而医院“满意度提升年”的工作中,提出了“行政围绕临床转,临床围绕患者转”的“双转制度”,将上述诉求转化为系统化流程革新。

       为了共同的目标,行政后勤协调各方面资源为日间手术患者提供便利。例如,安排专人为患者送检查标本,医保办也会确保日间手术相关手续办理的流程通畅。

       此外,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与护理随访体系共同为日间手术构建了“院外管理闭环”:患者出院后,可在线上咨询医生,减少往返医院的次数;护理团队通过电话或线上平台进行定期随访,指导用药及康复注意事项;若患者有特殊护理需求,医院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

       医院对日间手术实行严格的准入把控:在病种与患者筛选上,摒弃“唯病种论”,综合评估病情与身体状况,例如高龄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胆囊手术患者,即便属于日间手术病种,也会建议住院择期手术;在医生资质准入方面,对刚备案通过的日间手术病种只授权副高以上职称医生实施,其精细的手术操作与丰富的并发症处理经验能保障手术的质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