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瘦身后为何也痛苦
□傅容容 刘丽妮

       不少减肥者聚焦体重数字下降,却忽略了减重过程中悄然滋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工作对外貌有特定要求,小美(化名)在半年内从90公斤减重至65公斤,这一减重过程却引发了进食障碍和抑郁症。

       对此,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栋表示,减肥引发心理障碍的成因颇为复杂。其中,潜意识动机的错位是一个关键因素。例如,个体可能在不自觉中将减肥行为与赢得他人赞赏、获得社会接纳及提升自我价值紧密关联。此外,这种现象也可能与个体的早期经历密切相关。比如,童年时期因体型问题遭受嘲笑或批评的经历,会在潜意识中种下改变体型的强烈愿望,成年后便通过减肥来试图抚平过去的心理创伤。

       边界感崩塌也是导致减肥人群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肥胖者可能通过脂肪的堆积象征性地建立与他人的“保护层”,而减肥则可能意味着打破这种防御,直面未被处理的孤独或亲密恐惧。

       减肥还可能导致过度焦虑与强迫行为。杨栋解释,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会陷入“数据焦虑”,每天频繁称重,精确计算每一餐的热量,甚至形成刻板的饮食和运动模式。一旦体重出现波动或未达到预期目标,减肥者就会陷入自责、焦虑的情绪旋涡,严重者可能发展为强迫症。

       在节食减肥初期,人们往往能凭借意志力控制食欲,但随着饥饿感和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很容易出现暴饮暴食。之后,他们又因愧疚感开始新一轮节食,形成“节食—暴食—催吐”的恶性循环,进而发展为暴食症或神经性厌食症。

       即便体重已经达到健康标准,部分人依然觉得自己“不够瘦”,对身体局部缺陷过度关注,陷入体像障碍。这种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自我评价,导致低自尊、社交回避等问题,甚至产生自卑、抑郁情绪,对生活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精准识别心理问题的“危险信号”?杨栋建议注意两个异常信号:

       情绪波动剧烈:因体重变化出现强烈的情绪起伏,如体重下降时短暂兴奋,一旦停滞或反弹就陷入抑郁、愤怒、自责;或对身材不自信,回避社交活动。

       行为模式异常:过度控制饮食,拒绝社交聚餐;或出现强迫性运动,即便身体不适也不停歇;频繁催吐、滥用减肥药等极端行为。(据《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