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30岁出头,怎么会得胃癌?”患者曲先生回忆起确诊时的情景,仍感到情绪激动。如今,成都市胃癌专病中心“手术+治疗+个案管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让他遇见转机。“没想到这么大的手术,第二天就能自己走路!手术后恢复得这么快,真是让我松了一口气。”曲先生在出院前感叹道。
自成都市胃癌专病中心落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以来,医院以“技术创新+人文关怀”双轮驱动,从最初的单学科发展转变为集外科、内科、病理、影像等多学科协作(MDT)的诊疗体系,为上千名患者提供了从早期筛查、精准治疗到康复管理的全周期服务。
微创技术领航
改写手术格局
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而言,传统开腹手术往往需要15~20厘米的长切口,创伤大、恢复慢。而胃癌专病中心开展的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依托世界领先的高清腹腔镜系统,仅需几个0.5~1厘米的“钥匙孔”般的小切口即可完成肿瘤精准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并在腹腔内直接完成消化道重建。相较于传统手术,该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显著优势,住院时间可缩短至5~7天,部分患者甚至3~5天即可出院。
59岁的郝先生是这项技术的受益者之一。郝先生曾连续10天恶心呕吐、腹痛难忍,没承想这些竟是胃癌的信号。他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后,检查结果显示:胃窦肿瘤导致梗阻。胃癌专病中心启动多学科会诊绿色通道,经内镜检查确诊后,鉴于肿瘤较大且环形生长,无法内镜切除,医院胃肠微创中心伍映鑫团队为郝先生制定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案,通过5个微创切口精准切除肿瘤并恢复消化道功能,同时采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术后早期进食、下床活动,并联动中医科采用中药贴敷+穴位按摩,大大减少了镇痛药物的使用。
据介绍,传统的胃癌手术往往会切除大部分胃组织,虽然能够有效根治疾病,但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胃反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伍映鑫团队通过创新手术吻合方式,在保证根治效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胃功能,减少胃反流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郝先生就医体验感的提升,是团队技术实力的体现。在多项国家级手术比赛中,伍映鑫团队实施的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与消化道重建技术,曾受到国内众多知名医院同行的关注。
“技术的精进,不仅是团队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我们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决心。”伍映鑫表示。
综合体系治疗
为晚期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对于胃癌晚期患者而言,腹腔热灌注治疗是一种极具希望的治疗手段。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胃癌专病中心,这项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
家住彭州市的程先生今年1月突发进食后腹胀伴上腹痛,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后发现胃底隆起病变,病理报告提示“胃体低分化癌”。检查提示,肿瘤可能已侵犯胰腺及周围组织并伴有腹膜转移,属晚期胃癌。面对影像中散落在腹腔的转移结节,程先生家属数次落泪:“难道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后,中心立即组织麻醉科、肿瘤科、营养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MDT讨论,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和患者家属的充分沟通,最终确定了“先腹腔探查并安置热灌注管道,进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减轻腹水及腹膜转移灶,后续进行抗肿瘤综合治疗”的治疗方案。
团队将含有化疗药物的灌注液循环注入患者体腔。肿瘤细胞在43℃的环境下,就像被放进了“高温熔炉”,细胞膜被破坏,蛋白质发生变性,失去了生存和繁殖的能力;与此同时,化疗药物在高温的助力下,能更顺利地进入“癌巢”,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后期通过有效的综合治疗,程先生的病情有了好转。
为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中心施行的个案管理模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患者入院的那一刻起,专业的个案管理师便会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涵盖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患者出院后,中心建立的科室随访机制与医生微信群更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医生们会在微信群中实时解答患者的问题,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建议。“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与陪伴,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伍映鑫表示。
汇集临床智慧
突破诊疗盲区
进食后恶心、呕吐,还有腹痛和腹胀,半年内体重降了30斤。为此,34岁的夏女士在广东和四川的多家医院就诊。与胃肠相关的检查基本都做了,但却没有发现异常。在药物治疗后,不适的症状也没能得到改善,而且还越发严重,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实在难受的夏女士又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试一试,希望能够找到疾病的原因。
“问题不是出在胃肠上,可能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综合夏女士的病情,伍映鑫对于病因有了一个新的考虑——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在完成腹部血管造影后,充分证实了他对疾病的推测。
什么是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伍映鑫介绍说,这种病也被称为“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腹腔干被弓状韧带“绑架”了,“这条韧带就像一个橡皮筋一样,将腹腔干给捆住了。”面对这一极为小众的病情,伍映鑫医生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成功解锁“四步法”正中弓状韧带松解术,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这是一种通过腹腔镜,以微创的方式实施的“松解术”。手术原理听起来简单,但操作却存在难度:首先,手术部位处于腹膜后,操作空间狭小;其次,操作点位就在大动脉的表面,手术区域大血管较多,存在极大的出血风险,考验着手术团队的综合水平。最终,手术成功,夏女士术后第一天便能正常进食,复查也未发生不适。
科研创新驱动
为诊疗注入新动力
今年5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16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上,伍映鑫提交的“改良双向缝合技术在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一项回顾性研究”,经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评审,被正式接收为壁报展示。这一国际认可标志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胃癌专病中心团队在胃癌手术治疗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获得全球同行关注,为我国胃肠外科的微创治疗发展再添国际影响力。在临床实践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胃癌专病中心的团队在科研领域也成果丰硕。
伍映鑫介绍道,围绕胃肿瘤开展的相关研究,是团队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通过运用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团队建立了早发性胃癌预测模型,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准评估,预测患者的生存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基础研究方面,致力于揭示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机制。中心重点研究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调控网络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同时还聚焦早发性胃癌(年龄<50岁)的发生发展。通过建立多种胃癌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为新靶点的发现和药物筛选提供平台。
此外,团队还积极构建胃病专病数据库,联合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多中心研究,整合大量临床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与挖掘,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同时,积极推动专利成果的诞生,力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我们致力于通过创新探索更精准的诊疗方案。”伍映鑫表示,中心将持续以技术、人文、科研三重维度,构建全周期诊疗体系,让更多生命在精准医疗的护航下重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