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6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
我们科室最喜欢听到婴儿哭出来
□本报记者 李芯怡

       6月13日,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位经历两次剖宫产的产妇正面临第三次分娩。由于严重粘连,常规手术路径已无法进入腹腔,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何金慧正带领团队为其实施“腹膜外剖宫产”——在膀胱下方开辟手术通道,避开粘连区域,最终成功迎接新生命的降临。在这里,像这样穿越重重险境降临的生命并非个例。

       多学科协作筑牢“生命防线”

       22岁的田女士在老家孕检时发现血小板减少至15×109/L(远低于正常值下限100×109/L),于是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经复查,其血小板计数竟进一步降至危急的9×109/L。接诊医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将其紧急收治入院,并迅速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

       田女士的主治医生陈萍香解释,当血小板计数极低(通常低于20×109/L)时,即使没有外伤,也可能发生自发性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而田女士的血小板已降至危急值,加之处于孕期特殊阶段,若不及时干预,将严重危及母婴安全。

       前后不过10分钟,产科、血液科和麻醉科等专家齐聚妇产科会议室,经讨论,决定为田女士制定输注丙种球蛋白方案,化解其脏器自发性出血的致命危机。经过治疗,田女士血小板计数已恢复正常。

     “综合医院的优势在于平台支撑,从术前多学科推演、术中多科室待命到术后ICU接力监护,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无缝衔接。”何金慧介绍,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风险极高,对医院的综合诊疗能力、应急反应机制和团队协作水平都是严峻考验。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依托多学科诊疗模式,整合多方力量,为田女士提供了从快速诊断、风险评估、紧急治疗到围生期全程管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筑牢孕产妇“生命防线”。

       孕期并发症并不罕见。像田女士这样,在常规孕检中发现血小板显著减少等严重健康问题的孕妇占有相当比例。“许多疾病早期无症状,等出现不适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何金慧表示,“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做好相关孕前检查十分重要。”她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女性应在计划怀孕前3~6个月主动进行系统的孕前检查。这类检查并非简单的体检,而是针对性地评估与妊娠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旨在提前发现并干预可能影响母婴健康的隐患。

     “一次全面、规范的孕前检查,如同为未来的母婴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它能帮助识别潜在的高危人群,将干预窗口前移,避免在孕期陷入被动和危急境地,显著降低妊娠风险,为孕育健康新生命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何金慧说。

       最喜欢听见哭声的科室

       31岁的孔女士在产检时,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伴轻度肺动脉高压,这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孕晚期引发患者心衰。

     “妊娠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随着孕周持续增长,孕妇体内的循环血容量会显著增加,通常可比孕前增加40 ~50 。这一巨大的血容量变化,直接导致了心脏的工作负荷急剧升高。对于原本心脏功能储备有限或存在基础疾病的孕妇来说,其心脏可能难以承受这种持续的、超常的负担。一旦心脏代偿机制失效,极易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孔女士的主治医生吴晓兰向记者解释道。

       何金慧补充道:“考虑孔女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并评估新生儿可能存在的遗传性心脏问题风险。”

       面对这一“定时炸弹”,产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助机制,多位专家对孔女士的病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术前讨论,预判了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制定了周密的应急预案。

       在充分准备后,医疗团队选择在孕37周为孔女士施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经过手术,孔女士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听见孩子哭声的那一刻,孔女士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然而,风险并未结束。由于产后72小时是回心血量增加、心衰发生的高危期,孔女士被立即转入ICU进行监护。在ICU团队的严密观察下,如今,孔女士状态平稳,已安全度过危险期。

       相比于其他科室希望患者开开心心不同,妇产科是最喜欢听见哭声的科室。“当婴儿的啼哭声响彻手术室时,证明一个健康的新生命诞生了。”此时,何金慧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信任比技术更重要

     “何医生,你看,我还活着。”去年冬天,75岁的周婆婆几经周折,终于将锦旗送到何金慧的手上。

       时间回到8年前,此时的周婆婆因卵巢癌晚期,腹水严重,腹部膨隆如足月孕妇,腿也肿得像“萝卜”,已被多家医院判为“死刑”,实在没办法的她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何金慧的诊室,一进门周婆婆就对何金慧说:“医生,能不能救救我。”

     “她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但当何金慧看到周婆婆眼中流露的无助,救死扶伤的本能瞬间被点燃,“我决定试一试。”经过沟通,何金慧决定先为周婆婆处理腹部腹水,缓解症状,再配合化疗,如果情况好转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必须优先解决患者最痛苦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周婆婆情况大为好转,不仅腹水消了,人也精神多了。

       在何金慧看来,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这是比技术更为重要的存在。

       36岁的安女士与丈夫是重组家庭,拥有一个共同的孩子是他们长久以来的心愿。然而备孕多年未果,最终在试管婴儿技术的帮助下,他们才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新生命。

       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孕14周时安女士突发大出血,经过超声检查发现安女士胎盘下巨大血肿的直径达10厘米,“胎盘的直径都没有10厘米。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对能成功保胎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何金慧坦言。虽说着希望不大,但何金慧仍对安女士说:“别担心,交给我们。”她深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

       于是,何金慧带领团队查阅相关资料、反复研讨,为安女士制定了周密的救治方案。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安女士最终闯过难关,顺利分娩。

       如今安女士的孩子已经三岁了,她时常带着孩子回到妇产科见见这群“救命恩人”。

       何金慧说:“将治疗压力扛在自己身上,让患者充满信心地治疗,最终的结果,常常是超越医学预见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