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虽然体积微小,却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我们的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奔赴“现场”,通过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血管破损处,防止血液外流。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促进血液凝固,加固止血栓,为伤口愈合创造条件。可以说,血小板是维持我们身体内血液平衡的重要“功臣”。
当血小板计数出现异常时,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都可能预示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血小板增多的情况。血小板增多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体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异常克隆,导致血小板持续大量生成。这种疾病相对较为少见,但如果不及时治疗,过多的血小板容易在血管内聚集形成血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则更为常见,通常是由于身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所导致。比如,当身体遭受严重感染时,炎症因子会刺激骨髓造血,使血小板生成增加,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在感染部位更好地发挥止血和免疫防御作用。此外,慢性失血,如长期月经量过多、胃肠道出血等,也会促使身体为了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同样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升高。虽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本身通常不会像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那样直接导致严重后果,但它背后所隐藏的基础疾病却不容忽视,需要及时排查和治疗。
说完了血小板增多,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血小板减少意味着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范围,这会使身体的止血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出血风险的增大。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较为常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血小板识别为外来异物,并对其发动攻击,使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过早被破坏,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这类患者往往会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除了免疫性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比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或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当发现血小板减少与药物使用相关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通常能够使血小板数量逐渐恢复正常。此外,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人体后,一方面可能直接侵犯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另一方面,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也可能破坏血小板。
无论是血小板增多还是减少,一旦发现异常,都需要及时就医。对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血小板计数,预防血栓形成,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小板单采术等。而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调节免疫功能,提升血小板数量;由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停药后血小板一般会逐渐回升;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在积极治疗病毒感染的同时,可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血小板虽小,却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了解血小板异常背后可能隐藏的身体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准确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当体检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时,不要惊慌,但也绝不能忽视,应及时咨询医生,遵循医嘱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仪陇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