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4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贫血就是缺铁吗? 揭开贫血的六大原因
□田锞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把贫血和缺铁画等号。实际上,贫血是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有多种成因。下面,就为大家揭秘引发贫血的六大原因。

       缺铁性贫血

       铁供不应求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负责运输氧气。当身体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受影响,就会引发贫血。长期素食、不补铁的人群,以及处于孕期、哺乳期的女性,因铁摄入不足或需求大增,易患缺铁性贫血。此外,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会阻碍铁吸收,也可能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表现出面色苍白、易疲倦、头晕眼花等症状,工作学习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日常活动稍剧烈就气喘吁吁。

       巨幼细胞贫血

       缺维生素B12和叶酸

       维生素B12和叶酸对细胞分裂、DNA合成至关重要。缺乏这两种营养素,骨髓里的红细胞发育异常,体积变大、数量减少,从而引发贫血。严格素食者若不额外补充,易缺维生素B12;胃切除患者因内因子减少,也易患病。过度烹饪会破坏食物中的叶酸,长期吃过度加工食品、服用抗癫痫或磺胺类药物,也会增加患病风险。这类贫血患者除有常见贫血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舌头发红、疼痛,感觉异常,甚至走路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早亡”

       溶血性贫血由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骨髓造血又无法及时代偿导致。红细胞内在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呈球形,易被脾脏破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食用蚕豆或特定药物后,红细胞易破裂。外部因素方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误杀自身红细胞,疟疾等感染也会破坏红细胞结构,引发贫血。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类似浓茶色,严重时还会出现腰背疼痛、发热等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正常时,骨髓源源不断生产血细胞;患病后,造血功能受抑制,各类血细胞生成减少。虽然病因未完全明确,但长期接触装修材料、油漆中的苯及其衍生物,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肝炎病毒等感染,会触发免疫反应攻击骨髓;部分患者因遗传,先天骨髓造血功能不足,都可能引发该病。患者不仅有贫血症状,还因白细胞减少易反复感染,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慢性病贫血

       慢性病“并发症”

       慢性感染(如肺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引发贫血。慢性疾病状态下,炎症因子抑制骨髓对铁的利用,同时缩短红细胞寿命,造血系统来不及补充,就出现了贫血症状。例如,肿瘤患者放化疗时,身体受损、营养被消耗,更易出现慢性病贫血。这类贫血患者常感觉虚弱、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有慢性疾病的症状也可能因贫血而加重。

       失血性贫血

       血液“意外流失”

       失血性贫血因大量失血导致,分急性和慢性失血。急性失血常见于严重车祸、刀伤等外伤,以及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消化道急性出血,短时间失血过多,身体难以及时补充。慢性失血较隐匿,像女性长期月经量过多,或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钩虫持续吸血),长期下来也会引发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会迅速出现头晕、心慌、冷汗淋漓,甚至休克等症状;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则逐渐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等表现,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缺血状态,影响各器官功能。

       可见,贫血远不止缺铁这么简单。若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贫血类型和病因,以便针对性治疗。同时,保持均衡饮食、良好生活习惯,对预防贫血意义重大。 (仪陇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