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血管外科医生是人体生命管道的修缮师”。而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血管中心,有这样一支团队,用15年光阴将这句话演绎成守护生命的现实篇章。从2011年筹建血管外科以来,团队凭借两项尖端技术——体外预开窗技术和胸腹主动脉瘤微创治疗,以及在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的卓越成就,已然带领介入血管中心走在全省前列,向着全国第一梯队的目标稳步迈进。
体外预开窗技术
攻克远端血管撕裂难题
当主动脉夹层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持续撕裂,在传统治疗中,以处理近端为主,优先保住患者生命,而远端破口则采取保守治疗。与此同时,传统治疗也往往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冒险进行开胸腹大血管置换,要么接受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但即便如此,也难以完全避免致命威胁。“我们遇到的患者之中,不乏一些中青年人,如果局限于传统的治疗手段,生活质量并不能恢复如初。患了病,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不能游泳、不能爬山,甚至不能工作,这绝非理想状态。”带着为患者谋得高质量生活的这份执念,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血管中心崔驰主任团队选择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2020年,一名40岁左右的出租车司机突发主动脉夹层,夹层不断撕裂、恶化。在一期治疗中,仅解决了近端问题,而血管撕裂已进一步影响到器官供血。在此期间,患者了解到主动脉夹层有人工血管置换的方案,然而,国内可以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远在上海,考虑到种种因素,他无奈选择放弃治疗。面对患者的困境,介入血管中心在负责人崔驰的带领下毅然决定迎难而上,尝试用体外预开窗技术为其修复全部撕裂的血管。
崔驰在看到患者血管撕裂的程度时,不禁感叹:“从来没见过撕裂得这么严重的情况,像是被撕碎且已风化的布条。”要成功实施体外预开窗技术,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首先,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复杂多变,每个患者的血管情况都独一无二。手术医生需要通过精确的建模,仔细测量血管的各项参数,包括直径、长度、弯曲度等,以此来了解血管的具体情况。其次,血管硬度差异巨大,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的血管硬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医生根据血管硬度精准调整弯曲角度,确保后续操作的准确性。在选择金属丝和框架时,更是要精挑细选,既要保证足够的支撑力,又要与患者血管完美契合,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为了这场手术,作为主刀手术医生的崔驰和团队进行了大量术前准备。他们运用先进的建模技术,对患者的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反复模拟手术过程,寻找最佳的开窗位置和角度。根据测量所得的血管参数,挑选合适的金属丝和框架,然后凭借精湛的手工技艺,对支架进行改造,使其能够精准地贴合患者撕裂的血管。经过充分准备,手术顺利开展。在手术过程中,团队凭借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功运用体外预开窗技术,将量体裁衣后的支架准确植入血管,修复了全部撕裂的血管,使患者转危为安。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现了中心在体外预开窗技术上的高超水平,也为众多面临类似困境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体外预开窗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远端血管撕裂这一难题。在传统治疗中,远端血管撕裂的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而体外预开窗技术通过在体外对支架进行预先开窗处理,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和修复撕裂的血管,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治疗效果。这项技术的成功运用,是介入血管中心在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标志着中心在该项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胸腹主动脉瘤微创治疗
颠覆传统的创新之路
长期以来,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开胸腹手术方式,如同“开膛破肚”,不仅创伤巨大,患者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术后恢复时间长,还面临着诸多并发症的风险。然而,介入血管中心在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采用微创技术,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与传统开胸开腹手术相比,胸腹主动脉瘤微创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微创手术通过微小的创口,利用介入器械将支架准确植入病变部位,从而隔绝动脉瘤,避免瘤体破裂。这种手术方式大大减少了对患者身体的创伤,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在实施胸腹主动脉瘤微创治疗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胸腹主动脉的位置深,病变常累及五脏六腑的重要供血血管,只要损伤任何一根血管均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精度要求极高。医生需要在复杂的血管环境中,准确地将支架送到病变部位,并确保支架的精准释放和定位,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专注力。
介入血管中心的专家团队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他们通过不断优化手术方案,改进操作技术,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从探索到领先
外周动脉闭塞治疗实现突破
介入血管中心的发展,是一部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奋斗史。自2013年起,中心便开始尝试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中心面临着诸多困难。技术上的不成熟、设备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关经验,都给手术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通过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中心在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将其发展成为立科之本。
“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而中心采用的微创手术治疗,通过血管介入的方式,能够精准地打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液流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据崔驰介绍,目前,中心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的手术台数位居全省前列。
在面对一些严重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时,传统的治疗方法常采用支架植入,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且远期血栓再发率高。介入血管中心逐渐探索出打通血管且不需要植入任何移植物的技术方法,既治疗了疾病又不留任何后遗症。科室通过旋切技术、震波技术、吸栓技术、药涂技术等创新技术与微创技术联合应用,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治疗禁区,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使介入血管中心在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医工结合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支持
除了在医疗技术上不断创新,介入血管中心还积极探索医工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医工结合是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融合,通过将医学需求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心在医工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积极参与约束性球囊、刻痕球囊等新型球囊的研发和临床使用。这些新型球囊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功能,能够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约束性球囊可以在扩张血管时,更好地控制球囊的扩张范围和压力,避免对周围血管造成损伤;刻痕球囊则通过特殊的刻痕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切割血管内的斑块,提高血管扩张的效果。
新型球囊的研发和应用,使患者能够避免异物植入,减少了手术对身体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效果,也为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谈起未来发展,这支勇攀高峰的团队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建成全国一流的介入血管中心,他们将继续跟随血管的搏动,搏出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