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科技创新”推动川派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杨玉蓉 石小宏

       提高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四川一直在行动。建立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本草智库”、进行中医药ISO国际标准认证、将AI融入中医服务……近年来,四川省不断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政策人才平台支持

       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突破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团队主持开发的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本草智库”已进入实际运用阶段。

       据悉,“本草智库”于去年4月发布,汇集了1500万条中药材基原物种的基因信息、3000余万条中药成分与靶点的相互作用信息等中药研究的底层数据,具备中药知识提取与生成、中药产业一站式数字化服务等功能。“‘本草智库’的实际运用,为中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动力,将有助于提升中药基础研究的整体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为中药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提供决策支持,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确保药品安全。”省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四川“中医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在中医药领域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51项,其中一等奖6项、杰出贡献奖1项。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

       政策保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为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四川省相继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中医药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创新高地的意见》《四川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四川省中医药领域科研成果分类评价试点方案,健全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目前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培养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顶尖专家200余人,组建国家级中医药创新团队4个、省级中医药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2个。

       平台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房”。两个月前,中医药免疫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个聚焦中医药与免疫学交叉领域的高能级科研平台,标志着川渝协同创新进入学科深度融通新阶段。目前,四川已拥有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天府中药城创新研究院等高级平台40余个。

       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数字化预约挂号、信息化药品配送、远程问诊……如今,科技正改变着传统中医药的服务方式,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不断深度融合,让人们在接受传统中医药治疗的同时,也体验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两个月前,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成都市率先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将其融入医院临床营养评估决策、治未病诊疗及专科患者随访等多个环节。下一步,该院还将整合DeepSeek平台核心功能与现有诊疗系统,打造智能化辅助决策平台,为医生提供科学、精确的诊断建议。

       据悉,目前省内三级中医医院已基本接入DeepSeek。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也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了相关探索。去年6月,四川省首个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人工智能诊疗系统便在绵阳市游仙区上线试运行。

       在运用现代科技辅助提升中医药治疗效果的同时,针对各类重大疾病的攻关也在持续展开。

       前不久,“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慢病防治技术推广机制创新与应用示范研究”启动会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举行,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医药在慢病防治领域的创新发展路径。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四川省中医药科研项目已立项近2000项。在政策激励下,科技攻关成果不断涌现,例如广安市中医医院牵头申报的“糖尿病足病中医‘防缓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糖尿病足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获得2023年度全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加快软硬件标准化

       助力现代中药产业建圈强链

       近日,位于绵阳市三台县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内,村民正忙着采收麦冬。近年来,该基地通过建立麦冬标准化种植可追溯基地、聘请专家指导等举措,实现麦冬产量和质量双提升。“去年,我们基地的麦冬总产量达19269吨,同比增长5.2 。”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四川多地都有探索。在广元市昭化区,广元茯苓获得全省首个“川产道地药材”认证,2024年昭化茯苓现代林业园区实现产值2000万元;在内江市东兴区,天冬药材基地大力开展新品种研发、质量标准化研究,从种苗繁育到产品加工均有严格规范。此外,成都彭州的川芎、遂宁的白芷、乐山的佛手、巴中的枳壳、眉山的雅连……一个个道地药材基地的标准化建设正加速推进。

       有“硬件”的标准化,也有“软件”的标准化。

       四川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指引,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29项省级地方标准,3个国际标准获准立项,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标准化研究,吸纳各行业专家参与标准工作。

     “此前,四川首批两项中药ISO国际标准(《中医药-川芎》《中医药-姜黄》)正式发布,填补了我省中医药领域牵头制定ISO国际标准的空白。”4月7日,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标准化研究室主任蒋舜媛表示,这是我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生动实践。目前,四川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已增加到30人左右,正在研制的已立项中医药ISO标准项目有5项,正在培育的新提案有9项,在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中正发挥着“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积极作用。

       在生产、销售以及成果转化环节,科技创新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00余项的“智能中药房”已发展到第6代,实现了从手工称量到机械下药、从单孔直落药技术到多孔直落药技术、从半自动调剂到全自动调剂的转变,仅需一人操作,最快3秒便能配制一副药剂。

       加快成果转化是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提升成果转化率,四川相继成立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转化医学院,展开相关工作;连续举办两届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四川站)活动,发布四川省中医药前沿科技成果600余项,开展成果路演近20项。

       据了解,近5年来,我省已有1个新药获批上市,12个Ⅰ类创新中药获得临床批件,抗肺纤维化、中风、阿尔兹海默症等5个Ⅰ类创新中药进入临床试验。 (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