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生活来看,儿童从幼时开始,有些情感、语言、行为都与性有关,只是父母往往没有加以注意。有些父母,不仅没有加以注意,反而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而这样做,可能就是孩子长大以后产生性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
不要忽视孩子的这些现象
对儿童来说,与性有关的现象是很多的。例如:有些幼儿爱抚摸母亲的乳房;有些四五岁的孩子爱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有些男孩子爱俯卧,使生殖器受到一定的压迫。这些行为都表明儿童有一定的性感觉,他们在抚摸母亲的乳房、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或俯卧时会感到一种惬意。而且,幼小的男孩有时也会出现阴茎勃起的现象。
有些孩子爱问父母一些关于性的问题,例如:“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我为什么站着小便,隔壁的小妹妹为什么蹲着小便?”“妈妈为什么乳房那么大,爸爸就没有?”这些问题反映了孩子对性的好奇。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还会自发地玩扮演新郎、新娘的游戏。有的小男孩被父母打扮成女孩,留长发,穿裙子,抹胭脂口红,孩子也会以女孩自居。
以上这些现象十分值得注意。做父母的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相关知识,错误地对待孩子,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例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就大声斥责:“你弄这东西干啥?多脏!不许弄!”这样一来,反而强化了孩子这方面的心理。大人越是不让玩弄“这东西”,孩子越是觉得“这东西”神秘、好玩,从而增强了玩弄它的欲望。这种心理发展下去,有可能导致性心理问题。
孩子问父母“我是怎么生出来的”等问题时,父母一般有三种反应:一是斥责:“你问这种事干吗?胡思乱想!”二是欺骗孩子,说“你是从胳肢窝里钻出来的”“你是从妈妈嘴里吐出来的”“你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等。三是笑而不答。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做法,都会使孩子对这些问题充满神秘感(父母骗孩子的话,孩子往往是不相信的),越不让知道就越想知道。
至于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像对待女孩一样对待男孩,后果也许会更严重,可能会导致性心理学中的所谓“性别认同”倒错现象。
这些情况听起来很可怕,但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十分值得注意。当然,这些可怕的结果并非必然,但加以预防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儿童性教育三原则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有三个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第一,不要强化儿童的性心理。例如,不要禁止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也不要禁止孩子玩新郎、新娘的游戏。这些“不许”反而会强化孩子这方面的欲望。正确的做法是不动声色地将孩子的注意力从这方面引开,比如给他别的东西玩,逐渐淡化他在这方面的兴趣。
第二,不要使事情神秘化。因为神秘化也是一种强化,越是神秘的事情,孩子越是想知道。例如,孩子如果问父母有关性的问题,父母就应该坦率地、自然地回答,就像回答小鸡是怎么生出来的一样。回答要科学、正确,但也不要讲得太复杂,不要超过孩子的接受能力。例如,回答“我是怎么生出来的”这个问题,可以说:“爸爸身上的一个细胞和妈妈身上的一个细胞结合在一起,在妈妈的肚子里发育长大,然后通过一条通道把你生出来了。”如果孩子问起人体的各种器官,也应当坦率地、科学地把正确的名词告诉他。要让孩子从小对性问题不产生神秘感,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同时也能增强对父母的信任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顺其自然。人的发育成长有其自然规律,不要硬去改变它,以免影响正常的发育。例如,生了男孩就要像对待男孩那样对待他,生了女孩就要像对待女孩那样对待她。男孩爱舞枪弄棒,女孩爱玩洋娃娃,都可以听之任之,必要时稍加引导即可。如果像对待女孩那样对待男孩,或是像对待男孩那样对待女孩,是不可取的。
著名的美国性教育家玛丽·考尔德伦博士指出:“儿童阶段,特别是5岁以前,是性教育特别关键且有效的时期。”“在这段时间接受有关性的培养教育,将决定以后一生有关性方面的问题。” (据《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