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敏”性教育为孩子成长护航

       张老师的“性教育课”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点赞,在于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默”和“避讳”。她直面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敏锐地意识到性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她搜集资料,借鉴其他老师的视频,精心备课,在课堂上用科学、直白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隐私部位的定义、学名,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等知识。

       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观念的革新。她以科学术语消解羞耻感,用“谁可以看”“如何保护”等具体场景构建边界意识,让孩子们明白性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学习和讨论的。当孩子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性的相关知识后,他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侵害。性教育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性教育,他们能理解男女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学会尊重异性,避免因无知而产生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同时,懂得如何与异性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对他们未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推广性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观念的束缚依旧存在,一些家长和老师对性教育存在误解,担心过早进行性教育会让孩子“学坏”。但事实上,正如专家所说,不是我们教得太早,而是伤害可能来得太早。正确、科学的性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学坏”,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性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等,都亟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应提供专业的培训,让更多老师有能力、有信心开展性教育。同时,编写或引入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性教育教材,适时与反网络暴力、数据安全等议题衔接,让性教育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山东张老师的勇敢尝试,让我们看到,性教育可以以一种科学、自然、大方的方式走进课堂。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校和老师能够重视性教育。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