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初二了还睡到10点起床?”最近,杭州妈妈林琦被闺蜜团“围攻”,只因为她允许女儿周末睡到自然醒。很快,关于“初中生周末该不该睡到自然醒”的讨论成了家长群的热门话题。
支持“睡眠自由”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已经太累了,周末补觉才能恢复精力。坚持“作息规律”的父母则坚信,早起是自律的基石,黄金的晨读时间绝不能浪费。
“周末赖床”和“铁打作息”?哪种方式更好?你更支持哪一方?
初二女儿周末睡到自然醒
妈妈在家长群被批评
“女儿周末睡到9点或10点才起床,自然醒,白天状态很好。”林琦在妈妈群里甩出这句话时,马上引来了一通“围攻”。
林琦的女儿小涵是初二学生,平时6点半起床,22点半左右才睡觉。周末两天,她通常睡到9点多,有时甚至10点才醒,但醒来后神清气爽,做作业效率比较高。
然而,妈妈群的其他妈妈们却不买账。
“你这是在害她。”一位妈妈直言,“7点到上午9点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大脑最清醒。背单词、刷题效率最高。她在睡懒觉,太浪费了。”
“你家娃都读初二了。别人家孩子6点起来晨读,你家孩子睡到日上三竿。”另一位妈妈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么一算,一天的学习时间就少了两个多小时,周末就少了四五个小时。初二了还不抓紧,以后后悔都来不及。”
林琦被妈妈们说得紧张了,于是上周六,她试着7点半叫醒小涵。结果女儿一上午都昏昏沉沉,一会儿说“晕碳水”了,一会儿说“脑子短路”,一个小时才做了一点点英语练习,还错误百出。中午,小涵嘟囔:“妈妈,我很困,中午想睡会儿。”
看到女儿的状态,林琦放弃了“早起计划”,决定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小涵周末睡到自然醒后,可以高效完成作业,下午还能和爸爸一起去打会儿羽毛球。“女儿自己也说,睡够了,写作业不用硬撑,比昏昏沉沉‘磨洋工’强多了。”
不过,林琦也坦言,这种“自然醒”模式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有些孩子睡太久反而头晕,但我家女儿确实需要睡眠‘充电’,睡饱了,放松了,状态才好。”
初一男生成“时间管理大师”
爸妈一起“陪跑”,不睡懒觉
和林琦不同,徐凡对儿子的作息管理堪称“军事化”,哪怕寒暑假,最晚7点半也必须起床。
徐凡的儿子小宇今年读初一,从小学起,小宇就严格执行“家庭作息表”——
工作日期间,6点半起床,22点前睡觉;周末或假期,7点前起床,最晚不超过7点半,晨读英语、语文或社会,22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哪怕再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也要首先保证睡眠。
“一开始他会抱怨,为啥这么苦,有些同学周末或者寒暑假就可以睡懒觉。但习惯后,他的生物钟特别准,到点就醒,周末也不赖床。”徐凡说。
小宇的作息规律也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好处。首先,身体好,很少感冒,属于班里“请假最少的孩子”之一,长跑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其次,学习比较高效,利用晨读时间,古诗、文言文、英语单词、课文都很流利,进入初中后又加上了读背社会科目的内容;然后,小宇的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强,因为作息固定,他能比较清晰地安排作业、运动和兴趣班,很少会手忙脚乱。
徐凡说:“我跟朋友们说,儿子每天能做好多事情。朋友们都觉得他像‘时间管理大师’,周末早上写作业,下午可以和小伙伴们打球,傍晚再做点自主作业,周六晚上还可以看部电影。同学妈妈还说,自家孩子感觉做学校作业都捉襟见肘,怎么感觉我家孩子一天有48小时。其实,他就是从小养成了比较好的作息习惯。”
但她也承认,这种模式需要全家“陪跑”,夫妻俩周末从不睡懒觉,永远在7点前做好早餐。“我和他爸爸也早起,家里没有‘睡懒觉’的氛围,不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