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情绪消费成为消费新热点
年轻人爱上“买快乐”
□潘旭涛 梅钿梓

       你买过能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吗?摆过“放轻松”迷你绿植吗?下单过“树洞倾听”服务吗?

       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复旦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了“情价比消费”的概念,即青年消费行为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情绪消费”的出现,是需求升级的结果。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时,人们从关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悦己消费”,更加注重情感共鸣

     “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受到情感驱动,因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许多消费者偏爱轻体量小物,丑萌文创、盲盒、“捏捏”、带有“锦鲤附体”“狂吃不胖”字样的香薰、印有“淡定、别慌、问题不大”的手机壳等“情绪小物”受到市场欢迎。

     “这个拳击反应球是我的‘情绪充电宝’。”在上海读大学的李昊从兜里掏出一个黑色的弹力球,一根弹力绳连接着弹力球和头带。李昊说,心情焦虑时,他就会戴上头带,击打弹力球解压。

       这类头戴式反应球灵巧易携带,在电商平台上售价通常不到20元,解压效果好,深受“学生党”和“上班族”的喜爱。

       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

     “人们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青睐情感类消费,尤其是让自己开心的‘悦己消费’。”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性诉求不强,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

       每到周末、节假日,江苏苏州博物馆文创小铺就热闹起来。捞蟹、挑蟹、上秤、扎蟹……现场销售人员的逼真表演和幽默讲解让市民游客“很上头”。其实文创小铺里的所有产品都是毛绒玩偶,大闸蟹、鱼篓、蒸锅等造型十分逼真。“玩具很可爱,看了销售表演我很开心。”苏州市民陈嘉嘉说,她买了一公一母两只“大闸蟹”。

       有网友将毛绒大闸蟹买回去,旁边放上一碟毛豆和一瓶黄酒,在社交平台晒图后收获大量点赞。不少网友表示:“花小钱买开心”“情绪价值满满”。

       情绪价值消费需求增长,推动“谷子经济”走热。“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动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例如徽章、角色立牌、色纸、小挂件等。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预计2029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3089亿元。

     “买‘谷子’的瞬间,幸福感堪比收到工资短信。”“95后”程序员李杰展示着自己刚抽到的游戏角色立牌盲盒,“我将‘谷子’放在工位上,有一种被陪伴的踏实感。”

     “情绪消费”正逐步重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带来更多新场景、新业态。餐盘里放置干冰,再浇上水,顿时腾起一股“云雾”,这种“围炉冰茶”创造出的氛围感吸引着年轻消费者;在沉浸式餐厅,借助全息投影,餐桌上出现迷你人物种菜、选菜的动画,动画中烹饪完成后,现实中菜品同步上桌,裸眼3D小剧场式的新奇视觉体验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在许多景区,旅游消费从过往的“烤肠、臭豆腐”转变成旅拍、新文创、互动演出等多元化消费。

       虚拟产品,情绪价值实实在在

       一些“情绪产品”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特征。“每到考试季,‘爱因斯坦的脑子’的销量就会大增。”淘宝店主李承笑着说道。他的店铺专门提供虚拟类“情绪产品”,售价0.5元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广受学生欢迎。

       虽是虚拟商品,却有实实在在的情绪价值。李承解释道:“购买虚拟商品就像对着流星许愿一样,带来一种心理暗示和情绪安慰。”他的店铺有“考试类大脑”“恋爱类大脑”“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阿拉丁神灯”等虚拟许愿商品,内容涵盖学业、爱情、事业等多方面,以幽默的方式承载着消费者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在这些“无厘头”商品热卖的同时,法律专家也提醒,商家应当在商品的宣传页面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或者下单时进行提醒,告知消费者所购买商品的特殊性,并保护消费者隐私。

     “年轻人所追求的‘情绪’,包含解压、松弛、疗愈,也需要热血、真诚、陪伴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说,这些虚拟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商品可虚拟,规则不能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近年来,出现了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情绪或情感的满足而消费付费的现象。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应跟踪关注这一趋势,加强对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人格尊严、情感寄托等精神利益的保护。

       AI陪伴,越来越有“人情味”

       AI技术打开了“情绪消费”新空间。

     “‘小智’的回答客观冷静,又很治愈、很温暖。”27岁的王志超是一名科技博主,他常在直播时用小智AI聊天机器人为粉丝解答难题。

       小智AI是广东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产品。该公司产品经理林中翘还有一个身份——AI人格训练师,通过对小智AI进行训练,让它更有“人情味”。

     “小智AI能够通过用户的声音捕捉焦虑情绪,主动提议播放音乐或进行冥想。还能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并且长期记忆用户的情感偏好和习惯,可以说是越用越贴心。”林中翘说,目前公司正与一些玩具、玩偶厂商洽谈合作,让更多玩具、玩偶搭载小智语音盒子,使虚拟陪伴具象化,满足用户的触感体验。

       近年来,“AI心理陪伴师”“AI情感咨询师”等AI产品逐渐走红。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亚认为,年轻人更倾向于“饭搭子”“牌搭子”“旅游搭子”这种“轻关系”,AI情感陪伴正是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但张亚也提醒,长期或过度的AI情感陪伴会造成“情感茧房”,让用户始终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很可能成为“巨婴”。(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