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4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对父子 两代村医
□本报记者 顾钧竹

       在达州市渠县的里坪村,一对父子书写着医者仁心的传承故事。69岁的老村医郑德全背着药箱翻山越岭近50年,“95后”儿子郑青松携带现代医学知识重返故土,两代人接力守护着里坪村村民的健康。当老龄化村医群体面临传承困境时,这对“父子兵”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永远在路上”。

       在达州市渠县里坪村,一对父子村医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既是血脉相连的父子,又是并肩作战的医者师徒。老村医郑德全在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里坚守近50年,如今却满心担忧;而“95后”小村医郑青松,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归大山深处。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都选择将热忱奉献给乡村医疗事业?

       69岁老村医郑德全

       扎根乡村,守护一方安康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不后悔。”这句朴实的话语,是郑德全一生的真实写照。1969年,《赤脚医生手册》正式出版,这本手册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无数乡村青年心中种下了学医的梦想。5年后,18岁的郑德全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跟随师傅踏上学医之路,不久后便拿到了那本珍贵的《赤脚医生手册》。1976年,他进入东安乡胜利大队卫生站,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的一生都与乡村医疗紧紧相连。

       那时的里坪村,交通闭塞,医疗条件极其有限。郑德全每天背着沉甸甸的药箱,翻山越岭,出入村民家中走访诊治。山路崎岖,风雨无阻,他的身影成了村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那个时候完全是个泥腿子,跟着师傅学手艺,就是想能有口饭吃。”郑德全回忆起早年的行医经历,眼中满是感慨。缺医少药是常有的事,他常常会在山里寻找一些草药,用最朴素的方法为村民治病。

       在郑德全的行医生涯中,没有上下班之分,看病随到随诊,出诊随叫随到。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他随时都要投入工作。他回忆道,村里曾有一位30岁的女性产后大出血,情况危急。已经上床休息的郑德全,听到敲门声后,披上一件薄外套,拿起枕边的手电筒,便冲进了雨中。他背上药箱,穿上蓑衣,冒着大雨,一路小跑赶往病人家中。经过专业救治,病人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而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清晨。

       行医近50年,郑德全对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哪一户哪个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心里都有一本账。村民们都说:“郑医生不仅医术厉害,还是个热心肠。”然而,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郑德全也有一桩“心事”:里坪村的村医一直只有他一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担忧村子里没有村医该怎么办。

       29岁小村医郑青松

       年轻人也可以扎根深山

       在父亲的影响下,郑青松从小便对学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6年出生的他,在家中排行老幺。2013年,郑青松从四川省达州市中医学校毕业,尽管刚开始他并不愿意回到乡村,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达州市中医院、渠县中医院进修学习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医疗的困境和需求。

       2017年,在父亲的影响下,郑青松放弃了城里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里坪村,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守护乡民健康的“接力棒”。“年轻人也可以扎根深山。”郑青松坚定地说。

       回到村里后,郑青松迅速投入工作中。他虚心向父亲请教,不断学习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医术。在村卫生室里,常常能看到父子俩一起讨论病例的场景。“我觉得这个患者是风热。”“不对,你再想想。”这是他们日常交流的对话,既是父子间的关怀,也是师徒间的传承。虽然郑青松在医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每一次的交流和学习,都让他离成为一名优秀的村医更近一步。

       如今,里坪村的村卫生室里,常常能看到郑德全和郑青松父子俩忙碌的身影。他们是父子,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现在好了,卫生室有人值班,另一个人还可以上山出诊,而且我们俩是一老一少,合作得很好。”郑德全笑呵呵地说。

       在日常工作中,父子俩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他们挨家挨户进行排查,为村民们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守护着里坪村的一方平安。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赞誉,村民们都说:“有他们父子俩在,我们就安心了。”

       ■记者手记

       乡村医疗的困境与破局

       当下,乡村医疗正面临严峻挑战,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犹如阴霾,笼罩着这片亟待健康守护的土地。然而,郑青松等年轻村医的回归,恰似穿透阴霾的曙光,带着新理念、新技术,为乡村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火种。

       在乡村医疗的发展进程中,渠县积极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让乡村医生的生活有了更坚实的保障。截至去年底,全县在岗乡村医生数量增至793人,他们安心地扎根乡村,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渠县县委、县政府多管齐下。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项目引进,与高校携手定向培养人才,为乡村医疗事业储备了新鲜血液;加快公开招聘步伐,拓宽人才招引渠道,让更多有志之士有机会投身乡村医疗;建立“县招乡用”编制池,统筹配置乡镇卫生院编制,实现人员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有效解决了村医后继无人、素质不高的难题。

       乡村医疗的未来,需要更多像郑青松这样的年轻人勇敢担当。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改善乡村医生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扎根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