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不少人重新投入工作,但一问起假期是否玩得开心,一些上班族却愁容满面……
成都市民琴琴(化名)在一家IT公司上班,她吐槽说,自己在7天的春节假期里一直没从“班味”里走出来:衣着宽松,妆容简单,跟平时上班一样,对旅游、走亲戚和看电影都缺乏兴趣。明明觉得无聊,却仍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甚至连懒觉都没法睡,每天的作息就像平时工作期间一样……
2024年,“班味”成为年度互联网热词,指代上班族因工作带来的身心状态改变,如情绪低落、不修边幅、缺乏娱乐兴趣等。新的一年,“去班味”成为许多上班族的期待。对此,记者咨询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王瑜,请她为市民解读“班味”背后的心理因素,并帮助大家远离“班味”。
“班味”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王瑜介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班味”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下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在适应工作节奏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王瑜说,如今许多年轻上班族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日益模糊。互联网和远程办公的发展,使得工作任务随时可能“入侵”私人时间,人们即使下班也可能处于工作状态,精神持续紧张。另一方面,自我要求与现实的矛盾也会带来压力。一些人对工作期望过高,追求完美,当无法达到预期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同时,部分工作内容重复度高,让人感觉被困在框架中,难以突破,压抑感随之而来。
“班味”在人群中有多种表现。情绪上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等情绪状态。“有些人会莫名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在行为上,表现为缺乏动力,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原本喜欢的社交活动与兴趣爱好,如走亲戚、放鞭炮、打麻将等,都变得不再有吸引力,思维活动也变得迟缓。严重时,还会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出现自我否定等心理,与以往的成长轨迹和人际交往模式产生偏离。”王瑜介绍道。
王瑜提醒,如果“班味”严重影响到生活状态,就需要寻求医疗帮助。当出现兴趣减退、思维活动减退、活动量减少,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连睡眠和饮食都受到严重影响,对日常工作和社交造成障碍时,应及时前往医院。“不过,并非所有的‘班味’表现都意味着患病,也可能只是一段时间的情绪问题,但一旦出现上述严重症状,就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和“班味”说再见
那么,在生活中该如何调节,去除“班味”呢?王瑜给出了以下建议——
明确工作和休息的界限:尽量在工作时间结束后,果断切换到休息状态,合理分配时间。在休息时间,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健康的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它对空间要求不高,办公室几平方米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还可以进行正念冥想、腹式呼吸或喉式呼吸等放松训练,帮助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不能只追求吃饱,还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肉类,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碎片化睡眠。午休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夜间睡眠和整体精神状态的恢复。
积极寻求社交支持:可以和朋友、同事一起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如爬山、打牌、唱歌等,在活动中释放压力。尝试建立“夸夸群”,让同事之间相互鼓励、表扬,给予彼此正向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改善心理状态。
王瑜提醒道,除了普通职员,企业管理者也可营造积极的办公室文化氛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计划,不盲目给职员“上压力”。在员工生日和节假日期间准备一些小礼物等,“大家的‘班味’没了,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也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