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网红名人因长期食用槟榔去世
●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不可逆损伤
●它是全球消费量第4大成瘾性物质
在一天一杯咖啡几乎是标配的今天,另一种固体“醒脑神器”正逐渐遍布大街小巷。它比咖啡更易携带、更易分享、更易“上头”,也更便宜——独立包装,最便宜的一颗不超过3毛钱。
然而,这些“优势”全部都是伪装,致命性才是它真正的底色。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它”就是槟榔。
原产于马来西亚,在中国的引种栽培史超过1800年的槟榔,200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1类致癌物,即确认对人类致癌。
他们曾呼吁远离槟榔
1月4日,湖南的42岁博主“雨虹”因口腔癌离世。临终前,她通过视频反复提醒大家:槟榔真的很危险,远离它,珍爱生命。
此前,博主雨虹多次发视频称:自己嚼槟榔10年,经常口腔溃疡,后被确诊颊癌(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并因此割去右脸,告诫大家珍惜生命远离槟榔。
今年3月,雨虹发布视频称:“其实吃槟榔的过程中,我们就受到了伤害,当口腔被破坏了,就停下来不吃了,口腔好了又继续吃,如此反复。其实口腔早就报警了,如果自己能自律,及时终止吃槟榔,就不会有一辈子的伤痛。现在后悔莫及,可是后悔有什么用,只能怪自己自作自受了!这是一辈子的伤痛,特别是放疗的后遗症!”
不仅“雨虹”,2024年9月24日,来自湖南的抗癌网红“贤哥”不幸因舌癌去世,年仅36岁。据“贤哥”生前好友透露,他是在24日下午离开的,原因则是癌细胞转移到肺部,最终不治身亡。治疗时舌头被切除四分之三,爱嚼槟榔的他生前曾劝告大家远离槟榔。
2022年9月10日,36岁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傅松于2016年被确诊口腔癌。2018年,傅松恢复了健康,重新投入工作。2021年,傅松因口腔癌复发入院治疗,他也发视频分享自己的抗癌经历。但经过一年的医治,傅松的病情仍未好转。2022年5月,傅松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表示将暂停直播,全力配合医生接受口腔癌的治疗。6月11日,傅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最后一条视频,呼吁大家远离槟榔。
长期食用槟榔会造成多种伤害
众所周知,槟榔危害健康。早在2003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2017年,与槟榔相关的致癌物增加到了3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全部列为一级致癌物。
医学研究发现,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而长期咀嚼槟榔,有可能会导致牙龈退变、口腔溃疡、黏膜下纤维化等口腔疾病,从而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8.4~9.9倍。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副主任李志强曾介绍,长期食用槟榔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且大多难以修复。
首先,槟榔质地较韧,其纤维粗且硬,长期咀嚼会造成牙齿的损耗,导致龋齿以及色素沉着;与此同时,长期咀嚼韧劲十足的槟榔会让咬肌得到充分锻炼,造成“大腮帮”的容貌外观。
其次,质地较韧的槟榔还会破坏口腔黏膜,对口腔造成物理性伤害,导致口腔溃疡、牙龈退缩、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疾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中有10 会发生癌变。
此外,槟榔果中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等物质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会对口腔黏膜造成化学性损害,并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最后,槟榔中的麻黄碱类有兴奋神经、收缩血管的作用,心肌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咀嚼槟榔易导致心悸、心律失常等,甚至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多知一点
槟榔“上头”的原因
看上去百害无一利的槟榔,到底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人食用?
曾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长沙市、湘潭市共507位居民的槟榔咀嚼情况及对口腔健康知识认知情况。当被问到“咀嚼槟榔的原因”时,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地方习俗、工作交际、好奇心,而在偶尔食用槟榔的人群中,这一原因的占比更是接近40 。“看他们都吃,所以我也吃”是许多人第一次把槟榔放进嘴里的理由。
而一旦尝试了槟榔,你就会落入它的第二层“蜘蛛网”——成瘾。槟榔被认为是全球消费量第4大的成瘾性物质,仅次于酒精、烟草和咖啡因。但相比于其他三者,人们对槟榔成瘾性的生物学机制关注度十分有限。已开展的研究表明,槟榔的成瘾性可能主要依赖于槟榔碱。
槟榔碱与烟草中的尼古丁有相似之处,不过尼古丁主要激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而槟榔碱则是一种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激动剂,可以产生副交感神经作用,比如促进流泪、胃肠蠕动和唾液分泌,给食用者带来的主观感受就是欣快、兴奋、精神倍增。渐渐地,一天不吃就“感觉心里有好多蚂蚁在咬”。(据四川日报、丁香园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