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终身未婚,却被尊称为“万婴之母”;不少“她的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都是为了感激她。她是中国妇产科事业的奠基人,著名医学家、中科院院士林巧稚。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生于厦门市。她的父亲是一名英语老师,除了亲自教林巧稚英语、识字,还把她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女子学校。她的母亲在林巧稚五岁时死于宫颈癌,不知是否因母亲的早逝让林巧稚下定了学医的决心。
19岁的她第一次出远门去北京参加进入协和的考试。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仅从全国招收25名学生。在考到最后一门英语时,一名女学生中暑倒地,林巧稚刚完成一半试卷却跑出考场进行施救,救完人英语考试已经结束。一个月之后,林巧稚依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觉得她善良、聪明、干练,这是一个好医生应当具备的素养。
当时的中国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较高,在林巧稚的努力和带领下,中国母婴死亡率降低到过去的五分之一。经过她的双手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有5万名之多,所有经她手出生的孩子,都有一份特别的出生证,上面有她的亲笔签名。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孩子,是在她27岁取得博士学位那年,为一位名叫华静的女子接生的孩子。这个孩子当时尚未取名,出生证明上写着“袁小孩”,就是后来帮助14亿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的袁隆平。
她有一颗坚定的心。她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事业,坚定地选择守护中国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林巧稚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它帮助我了解病人的情况和提出治疗方案。”1939年,林巧稚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其导师艾蒂尔希望她留校任教,林巧稚却回答:“中国的母亲和婴儿更需要我回去。”
她还是一名严格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林巧稚在细节处严格要求学生,她认为所有的检查、治疗都只是方法和手段,医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对病人的关爱和呵护。工作上的严格使她在胎儿宫内评估、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也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协和妇产科医师和中国妇产科医师。
1978年,77岁的林巧稚因“脑血栓”卧床不起,她在病床上花了4年时间,写了50万字的《妇科肿瘤学》。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离开这个世界。她终身未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她却是最喜欢孩子、最懂新生儿的那位女医生,她是“万婴之母”,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所追求的医学事业。在她离世后,她的骨灰撒在了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林巧稚,她有着护佑中国母亲和孩子的单纯之心,有着中国女性的独有柔韧又坚定,也有着过硬的专业能力与医者仁心的温暖。
在今后的医疗事业中,作为一线妇产医疗工作者,我们虽然普通,但我们会柔韧而温暖,把病人的生命放在首位,用专业“除人类之病痛”,用安慰“助健康之完美”。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