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其实是一场医学与文学的双向奔赴和美妙“碰撞”。
近日,读到黄北平、刘秀品合著的《齿生有缘》。这部20多万字的作品,精彩再现了黄北平先生风雨兼程、医道求索的心路历程,是一部简编版的行医史;刻画了一批因“齿”生缘的故旧新朋形象,展示了一个独特的交际圈,是一幅微缩版的达州“清明上河图”;详解了很多常见的牙科口腔病案病理,是一部以案说“齿”、口齿生香的科普教科书。
这部作品,其实是一场医学与文学的双向奔赴和美妙“碰撞”。科学与通俗的平衡,医学术语和文学语言的融合,行医故事和世道人心的隐喻,那些精准得毫厘不差的病理描述,那些详尽得近乎烦琐的过程叙写,那些看似偶然却又必然的因缘际会,那些真诚质朴、有情有义的新老患者,那些弥漫纸间的烟火气息、世道变故,一次次让我一边阅读,一边结合书中的叙写,联想自己过往的牙病往事,回顾曾经的故旧新朋,感悟世间的世易时移。
一
叙写医者和患者的意气相投和真情互动,是贯穿全书的情感主线,展现了难得的金石交情。开篇《结缘华西坝》,作者道出了自己结缘医学、结缘牙科的缘由过程:年少体弱和恩师的坚持。此篇接续作者此前叙写亲人和师友的非虚构著作的绵绵文脉,平静中见波澜,白描之语蕴感恩之情。
《黄锐和那把拔牙钳》《张老师的遗憾》两篇,饱含深情回顾了两位师友对自己的关爱呵护,情深意切,感人肺腑。老少两代医务工作者薪火相传的,不仅是一把精美的钳子,一项精湛的医术,更是一个医者的担当和情怀,一种厚德怀仁的大医精诚。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把因“齿”相识相交、真情互动贯穿全书的字里行间。老市长、岳高、关祥、郑姨一家,以及“烟火把”、“世代仇人”、“老白鼠”,还有杨师傅、赵老师、薛梅姐妹等,20多名患者和友朋先后走进黄医生的医疗生活和人情交际圈,从医患关系发展为深厚的真情互动和相互守望,展现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读来倍感亲切和感人。
二
大多数患者的持义守信、淳朴善良,甚至通情达理、心悦诚服,也都在生动细微、风趣幽默的叙述中,得以徐徐展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人间温情,在红尘滚滚的俗世境遇下显得弥足珍贵,具有感人心脾的人性光芒和道德力量。
如果将这些故事拼接起来,正好还原了黄北平40余年的从医历程,展现了他勇于精进、奋发有为的蓬勃朝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精良医术,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仁爱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我们看到,为了救护患者,他一次次写信求助,甚至专程拜望母校师友。在北京,竟以患者名义挂号,目的是求教名师,这个访医问药的过程令人忍俊不禁,让人顿生敬意。掩卷静思,一个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康复当作头等大事,勤于精进、人情练达、慈悲恻隐、仁爱大义的大医形象呼之欲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医者匠心筑梦、以医行善、厚德怀仁、兼济天下的情怀志向,这也是那些道技分离、心为物役者的一面镜子。
三
当前,居民健康知识储备的相对不足,健康教育手段的相对单一,与实现健康中国的要求存在差距。医务工作者和文学写作者都要共担责任。翻阅《齿生有缘》,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关口腔健康医学的知识几乎充溢每篇文章。诸如智齿、龋齿、牙周病、六龄牙、畸形中央尖、颌骨囊肿、口腔癌等常见和不常见的口腔疾病,以及名目繁多的口腔修复技术、正畸美容技术,所有这些病症的致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甚至如何做到按程序操作,怎样辨证施治,都可在文章中找到科学的答案。阅读的过程,犹如走进医学大课堂,聆听到名师的精彩讲述。
我常常惊异其记忆之精准、表述之科学、描述之具象,惊异作者深厚的医学造诣和文字功底。通观全书20篇文章,涉及牙科及口腔病种竟然达到20余种,满纸医理医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牙科口腔科普匠心之作。同时,作者在文章中,清晰表达了不少与时俱进的医学理念,如治未病胜于治已病的理念,如医者仁心不但包含医治患者身还包括医治患者心的理念,如让绝症患者更有尊严离去等理念等,对每位读者都是医学理念的一次洗礼。我相信,每一个读完此书的读者,一定会从“齿”开始,健康自己,美丽自己;每一位读完此书的医者,一定会激发济世救人的积极性,笃志不倦,勇于精进,做一个心中含情、术中显德的当代良医。(作者系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曾任达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体育局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