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4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药“生活化” 功效不可夸大
□李纯 胡智伟

       谈及中医药“生活化”现象,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苗青表示,中医药“生活化”的关键在于聚焦民众的健康需求。他也提示,中医药“生活化”的概念不能被泛化,要找到其适用人群,不可夸大功效。例如,膏方是中医药养生滋补的佳品。今天的膏方制剂将传统疗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其小巧便携的包装以及为患者打造的“私人定制”膏方模式等,也在不断适应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需要。

       中医药元素 深入日常生活

       药浴药皂、自制香囊、养生餐饮、八段锦……中医药元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占比正不断增加,影响甚至改变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有业内人士将此现象称为中医药的“生活化”。“中医中药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深入到生活中。”苗青表示,中医药的产生根植于阴阳五行、脏腑理论等学说,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眼下中国人的生活起居中,中医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要聚焦民众的健康需求,解决健康问题。

       当前,中国的疾病防治理念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一方面,出于对健康的追求,民众对中医药的关注日益上升;另一方面,与中医药相关的诊疗模式、健康产品等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苗青表示,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本就与民众的健康需求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疾病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疾病增加,儿童过敏性疾病增多,久坐、使用屏幕等生活工作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等。

     “新的健康问题出现了,怎么解决?在中医药领域,我们提出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苗青说,要在中医药传统典籍中发掘智慧并更新其使用方法,不仅是药物和治疗方式,还要与现代医学、新兴技术相结合,比如用手机小程序进行患者随访等,助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生活化”也在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药食同源、顺时而食、治未病等理念。苗青认为,形式的创新与文化的传承可以相互促进。中医药“生活化”理念的出现,首先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是当代中国人对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专家提示,中医药“生活化”并不是让人们天天吃中药,“生活化”的概念不能被泛化;同时也要提高其“精准化”,围绕具体的健康问题,找到中医药“生活化”的适用人群,不可夸大其功效。

      中医养生 这些误区要避开

       当下,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人们对于中医诊疗以及中医养生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中医专家提醒,无论是中医诊疗还是中医养生都是非常科学严谨的,有些“时髦”不能赶,有些误区要避开。

       一是中药茶饮并非人人适合。中药茶饮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商品。对于那些平常就喜欢喝茶的人来说,饮茶的同时还能养生,何乐不为?但专家提醒,中药茶饮不同于中药,不宜盲目跟风。

       专家介绍,中药茶饮是中医“药食同源”理念与当下流行饮食文化的融合产物,但并不能跟传统中药的疗效相提并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物的使用需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市面上流行的中药茶饮,比如添加了枸杞、山楂、陈皮等成分的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一些有过敏体质和胃酸过多的人群。

       二是煎熬中药后的药渣不要喝。当下,一些所谓的“养生”短视频中提出,煎熬中药后产生的药渣要喝掉,因为都是“精华”。专家介绍,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专家介绍,中药有沉淀物是正常的现象。中药饮片的类别千差万别,有植物、动物甚至还有贝壳类,因此在煎煮过程中产生沉淀物是很自然的。对于药渣,其实在《伤寒论》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其中所说的“去滓”就是把中药的沉淀物去掉。煎熬中药时难免有饮片的细碎物质混入药汁中,建议在服用中药前,先用布或细孔滤网过滤一下,可以避免药渣混入药汁里。

       三是用药剂量及时间应遵医嘱。一些人将中药当作保健品长期服用,美其名曰“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中药与西药一样具有双重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例如,人参、西洋参过量服用,会出现心悸、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而大剂量的马钱子能使人肌肉关节僵直。中医历来讲究“中病即止”,切勿轻信偏方,盲目随从。

       专家提醒,煎熬中药并非时间越长,药汁越浓越好。煎熬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继续煎熬,也不会产生更多的有效成分,反而会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甚至会使有效成分在持续高温中遭到破坏,药效降低。

       此外,药物剂量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来定的,不能随意增减,以免带来不良后果。大剂量服用中药,不仅可能打破身体的吸收平衡,还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等状况,谨遵医嘱,不急于求成才是正确的服药态度。一剂中药按作用可分为君、臣、佐、使,有主次之别,如果方中缺药,不可随便用其他药物代替。(综合中新社、《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