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4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健康城市 引领高品质生活新风尚
——专访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晓涛

       10月21日召开的四川省卫生健康大会上指出:做好四川卫生健康工作,必须紧紧扭住健康四川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来推进,始终放在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来谋划。

       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的副省级城市和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全市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健康成都建设,本报记者专访了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晓涛。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地

       将健康融入城市肌理

       杨晓涛介绍,成都将健康成都建设融入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打造自然生态公园、乡村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多层次全域公园体系。营建锦江公园花卉美学、文化景观轴,传承“花重锦官城”意象;建设三级通风廊道,科学引风入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空气污染;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消除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质。

       将健康成都建设融入城市现代治理:融入“党政教育”培训体系,将健康成都专题培训融入市委和区(市)县委党校的培训体系,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牢固树立全面健康观;融入“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推动3581个家庭医生团队融入11.9万个微网格,借力13.5万名微网格员当好健康知识“宣传员”、健康入户“领路员”、健康服务“联络员”;融入“医教协同”保障体系,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增设“健康副校长”;融入“健康企业”管理体系,在全市共2.6万家企业推行“首席健康官”制度,让“劳动者健康”成为成都建设者自豪的底气;融入“健康机关”建设,在市级政府各部门班子成员中明确“健康副局长”,使健康进入部门决策中;融入“健康细胞”建设体系,通过建设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健康街道(镇)等社会基础单元,聚沙成塔建设健康城市,成为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

       将健康成都建设融入市民健康多元化需求: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资源,打造1个国家医学中心和1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市三级甲等医疗机构达到64家。以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社区医院建设为抓手提升基层片区辐射带动能力,全市94.6 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及以上标准。创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县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9个,全市医养服务机构120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达94.7 。在全国首创推出长期照护保险,妥善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问题。

       聚焦健康成都建设短板

       构建全面健康保障体系

       成都作为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在守护群众健康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晓涛表示,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对健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流动人口增多,重点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防治任务艰巨;健康服务供给与资源配置存在不够合理的情况,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成都将坚决贯彻落实全省卫生健康大会精神,把市民健康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内容,聚焦健康成都建设中的短板问题,结合成都超大城市实际,不断探索健康成都建设发展新路径,以健康成都建设新成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