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4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力华西
打造基层医防融合标杆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华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强劲东风,牢牢把握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医联体合作单位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特色医疗服务,聚焦重点人群,打造特色专科、做优慢性病管理、做实分级诊疗,积极探索“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新业态,打造基层医防融合标杆。

       癫痫专病管理显成效

       红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省唯一承担国家疾控局“城市社区癫痫防治项目”的基层医疗机构,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授牌的“中国城市社区癫痫防治管理项目四川省示范社区”。成立癫痫患者管理家医团队(1名华西专家+1位家庭医生+1名公卫人员+2名护士),通过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医疗分级诊疗体系,建立专科医生主导,社区医生管理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完善“网格发现、家医报到、识别干预、及时转诊”工作机制,对271名癫痫患者全程随访管理,个体化治疗,提升癫痫患者生活质量。

       华西专家每月定期到中心癫痫专病门诊坐诊,为郫都区癫痫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专家团队深入村社区,向大众宣传癫痫防治知识;开展健康沙龙,邀请癫痫患者及家庭参与话题讨论;项目开展以来,累计免费发放抗癫痫药种类已达7种,共计2363盒。

       慢病管理全程增活力

       推动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分类诊疗,形成“基本医疗在中心、基本公卫在两站”诊疗格局。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9万份,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12000余人、高血压11000余人、糖尿病4000余人、0~6岁儿童13000余人、孕产妇3000余人。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合作开展“社区老年人群重大慢性病及退行性病变精细化队列”和骨健康、脑健康子队列项目,截至目前已建立老人队列10515人,骨健康子队列2438人,脑健康子队列1565人,项目经费累计600余万元。深化郫都区卫生健康局家庭医生“七到家”服务模式,实行签约居民免挂号费,扩大免费体检人群至45岁。从2017年开始至今已免费体检1.2万余人次,减少群众医疗支出170万元;免费挂号33万余人次,减少群众医疗支出168万元。

       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消化内科、骨质疏松科学科联盟,骨质疏松科2024年7月开诊,已服务2500余人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不同病种的慢病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充分发挥骨质疏松学科在慢病防治方面的优势,强化与影像科、检验科、中医康复科、综合住院部等相关科室的合作,进行预防宣教、危险因素评估和高危人群筛查,防止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缓解消除骨痛,提升诊疗质量。

       提升教研能力 培养学科人才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中心遴选出3名产业导师,培养研究生21名,华西公卫研究生驻扎基层,参与实地调研、实训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开设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本科服务学习实践班,共有本科学生50名参与短期实践,目前有3名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在中心进行专业实习。

       成立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医防融合专家工作室”,联合开展义诊活动,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廖娟现场指导消化内镜室建设工作。选派21人到华西第四医院进修,其中2人通过“华西妇儿联盟医生”认证;开展“强临床”“懂公卫”“善管理”能力培训活动5场、70余人次。启动家庭医生培训项目,拟与华西第四医院组建一支涵盖临床、基层公卫科研、护理的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家医培训。 (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