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深化医改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点线面结合、上中下联动,打好医改“组合拳”,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出“实招”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四川省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服务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差距明显,成都、绵阳、宜宾、泸州、南充5地医疗卫生机构占到了全省总数的近一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不到医院的三分之一,城市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是农村的1.5倍。要以落实国家9部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期重点任务(2024—2027年)为契机,建立健全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启动乡村医疗人才“春苗计划”,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专科建设为抓手,按照功能定位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出“真招”
推进分级诊疗建设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就是要让群众能够就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要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要求,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推动人才、技术、服务、管理下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人口较多城市延伸、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延伸、县区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共享互认,把优质便利高效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升级健康管理,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探索“健康管家”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资金池”“人才池”“编制池”;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探索医疗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等人才“一体化管理使用”模式,探索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年薪制。
出“硬招”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四川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地位,承担全省医院近90 的总服务量。要始终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化“5市12县”三医联动暨系统集成改革试点,推进“6市3院”省级试点,支持自贡市、达州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打造亮点。强化公立医院“国考”“省考”和医院等级评审指挥棒作用,加强基础学科、平台学科、特色专科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逐步提高医护比、床护比,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加双人间、单人间病房。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推动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持续加强“三医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出“绝招”
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三医”从分立到联动,从联动到协同发展与治理,标志着我国医改策略与实践经验的不断升华,蕴含着发展和治理的双重逻辑,发展逻辑更加强调价值协同、利益协同、行动协同,治理逻辑更加强调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关键在于深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跨部门、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医疗方面,要坚持公益性导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服务公平性、可及性、连续性。医保方面,要加强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体现医疗服务技术劳动价值的收费机制,激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活力。医药方面,要从研发、生产到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和安全。
出“新招”
培育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将医药健康产业列入六大万亿级产业之一,省政府建立了医药健康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要聚焦全省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倍增”“建圈强链”目标,积极培育核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含口腔)、现代中药、医疗美容(含化妆品)、体育6大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项目化”方式推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同时,要优化“两院、两网、一工程”健康四川“数智大脑”功能,强化信息赋能支撑。(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体改政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