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4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AI大模型预问诊系统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投用
“电子医生”个性问诊 患者“感觉很好”

     “请描述一下您的病情。”“您的肚子痛是长期的还是间歇性的?”“您拉肚子的次数是?”……患者小李因为腹痛、腹泻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预问诊的是一位“电子医生”——近日,AI大模型预问诊系统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智慧医疗”领域再次踏上新征程。

       新体验

       还没进诊室就已完成预问诊

     “以前到门诊看病,感觉医生询问基础信息就占了一半的时间。”小李通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完成挂号后,在挂号页面出现了一个“智能预问诊”的提示。在等待就诊期间,他开始了与智能医生助理的对话,对自己的不适情况进行了描述。

       当小李进入诊断室时,发现刚才自己与系统的对话已被整理为主诉、现病史、过敏史等相关资料,呈现在接诊医生的医生工作站界面,“感觉很好,医患双方都节约了时间。”

       新智慧

       AI赋能提升个性化问诊体验

       本次投入使用的AI门诊预问诊系统,是“智慧医疗”的一次再升级。近年来,陆续有不少预问诊系统问世,但这一被AI“加持”的系统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再是单一地提供文本选项供患者勾选,而是搭载了多模态的大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内核。简单来说,与患者的沟通方式从选择题变成了对话框,可与患者进行自然、流畅的对话,从而实现了预问诊的精准度再提升。

       据了解,该AI门诊预问诊系统搭载了海量的医学知识,可以模拟医生问诊思路,从患病时间、发病缓急、病因诱因、是否服用过药物、过敏史等进行全面问诊,再结合患者回答智能调整问题,形成个性化的问诊体验。

       新思路

       新质生产力助推温度医疗

       患者与AI门诊预问诊系统的对话方式不仅限于文字,包括部分方言在内的语音或图片都能识别,可以多元化地满足患者的操作需求。最后,系统将依据得到的对话答案智能化整理出病史相关基础资料,同步至门诊医生工作站供引用参考。由“解绑”基础工作释放出来的时间成本,可用于医生和患者更深层次的沟通,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具有温度的医患关系。

       据介绍,该系统的核心功能还将不断追求医学热点、难点、亮点信息,定期完成数据更新,以持续保障知识库的先进性和准确性。目前,AI门诊预问诊系统的功能只针对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预约挂号的患者,而后将不断进行功能探索,进一步拓展使用者的范围。

       作为区域医疗的“排头兵”,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坚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目前,智慧化诊疗已覆盖挂号、门诊、住院、回访等多个诊疗场景,以高科技护航高效能、高质量诊疗和服务,助力多层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下一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还将继续依托各类新兴数智化、智能化技术的赋能,助力医院全速迈入智慧诊疗新时代,着力于打造出贯穿于“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的智能医疗健康生态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林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