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4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儿疳积的中医特色疗法
□冯修云

       小儿疳积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黄肌瘦、食欲下降等症状。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机体功能不成熟而发育却很迅速,导致“脾常不足”,致过食肥甘厚腻。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得越多就能长得越好,若吃得太过,反而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产生小儿疳积。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法、针灸推拿等,同时可以通过中医药膳护理进行调理改善。

       中药内服法

       常用药物及方剂包括肥儿丸、参苓白术散、保和丸、醒脾养儿颗粒等。肥儿丸:具有健脾消积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小儿疳积;参苓白术散:用于益气健脾,消积理脾;保和丸:适用于乳食内积,表现为不思乳食、脘腹胀满等症状;醒脾养儿颗粒:能够促进脾胃功能,改善厌食症状。使用方法: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每日按推荐剂量服用。例如,肥儿丸每次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挑四缝穴法: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通过点刺四缝穴达到泻热导滞、调和脏腑的目的,具体操作是用三棱针或其他消毒过的钢针,在特定穴位上进行挑刺,以挤出皮下脂肪或黏液,从而缓解疳积症状。药敷法:如脐敷膏,将中药研细末与面粉拌匀后制成药饼,敷于患儿的脐部及周围,每日更换一次。

       针灸推拿法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缝(奇穴)、足三里、天枢、中极等,这些穴位通过针刺可以有效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操作方法: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确保安全和效果,一般建议在患儿接受治疗后,随着食欲改善再继续刺激相应穴位。推拿疗法:具体手法包括捏脊、摩腹等手法。捏脊可以调理脾胃,强壮身体;摩腹则有助于理气消积,和中散聚。

       食疗法

       药膳起源于我国传统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以下几种药膳被认为有效——

       ①白萝卜粥:适用于可以吃辅食的宝宝。材料包括白萝卜1个、大米50克和适量红糖。制作方法是将白萝卜洗净切片,先煮30分钟,再加大米同煮,待米烂汤稠后加入红糖即可。

       ②消食健脾粥:此粥适用于可以吃辅食的宝宝,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

       ③炒蚕蛹:蚕蛹40~60克,葱、盐、味精适量。锅内倒入食油、盐适量,将蚕蛹炒熟,放入调料即可。每次食用20~30克,每日两次,连服3天。此方对小儿疳积、四肢萎黄、面色不华、腹胀如鼓者有显著疗效。

       ④独脚金煲瘦肉:原料为独脚金6g和瘦肉50g,调料少许。对于7~10岁的小儿,一餐用量按上述比例进行。如果小儿肝火旺盛,则可改用猪肝代替瘦肉,并将独脚金打粉蒸猪肝食用。

       ⑤胡萝卜玉米渣粥:主要原料为玉米渣100克和胡萝卜3~5克。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然后加入切片的胡萝卜继续煮至胡萝卜熟透即可。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⑥山楂蜜饯:山楂酸甘微温,具有消食健胃的作用,特别对消肉食积滞效果好;蜂蜜甘平,能补中益气、润燥安脏。蜜饯山楂不仅可增加食欲,还是治疗小儿疳积的理想食品。

       ⑦鸡内金:常用于消食健胃,配合山楂、麦芽、神曲等消食之品使用,能够发挥助消化的功能,适用于脾胃功能不好所致的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症状。

       这些食疗方案均针对小儿疳积的不同症状和体质进行调整,通过不同的食材组合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在食用药膳过程中需要注意忌口,主要包括各种油腻食物、生冷食物、高淀粉食物、肉类等。总之,儿科疳积的药疗应结合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 (怀化市中医医院)